維根斯坦是誰? 他的生平與哲學

維根斯坦的名字好像時常出現於生活中, 雖然不認識這個人, 卻聽過這個名字。

這個神秘的維根斯坦到底是誰呢?

他的人生,又或者他的哲學思想到底在講些什麼呢?

本文是一篇對 維根斯坦生平 與 哲學思想 的簡述,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維根斯坦生平

1899 年,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出生於維也納的富裕家庭, 排行第八, 是家中老么。父親卡爾.維根斯坦 Karl Wittgenstein 在奧匈帝國經營鋼鐵工業, 是帝國裡很有影響力的實業家。 母親 來奧波爾迪娜 Leopoldine Wittgenstein 是銀行家的女兒。

維根斯坦的父親卡爾.威根斯坦是奧匈帝國極具影響力的實業家。source: wikipedia

受到父親的教育理念影響,維根斯坦家的孩子14 歲前都在家裡受教育。14歲後, 維根斯坦進入林茨的實科學校就讀, 和希特勒成了同學。

林茨的實科學校班級合影最後一排被圈起的人是希特勒 倒數第二排圈起的人被認為是維根斯坦。source: wikipedia

維根斯坦的求學路挺曲折,正規教育似乎和維根斯坦天生不合。從林茨的實科學校開始, 維根斯坦陸續就讀了工藝學院、曼徹斯特大學航空工程學系、劍橋等學校,待的時間都少於 3 年。

雖然最後沒有拿到任何一紙文憑,卻在劍橋開始了和哲學家羅素之間的友誼。 

20世紀著名哲學家羅素1909 年。source: wikipedia

1914 年一戰爆發,維根斯坦被徵招入伍成為奧匈帝國的軍人。一戰期間陸續擔任機械師、炮兵觀測員,最後在義大利被俘直到 1919 年。

這段期間,維根斯坦完成了他前期的代表作《邏輯哲學論》。

邏輯哲學論 1922 年英文初版封面source: wikipedia

一戰後,維根斯坦的性格有很大的轉變。他拋棄過往公子哥的日子, 開始過起簡樸的生活。他不再重視外貌裝飾, 也幾乎沒再打過領帶。

1919 年,維根斯坦靠著羅素的幫助出版了《邏輯哲學論》。 認為已經完全解決哲學問題的維根斯坦,選擇去山中當小學老師,但因為和家長不合,維根斯坦陸續輾轉於 3 間學校,最後於 1926 年辭職回了維也納。

回到維也納的維根斯坦在修道院找到一份園藝工人的工作,並在此期間結識了維也納大學的教授石里克,與著名的維也納學派有了交集。這段期間,維根斯坦看出《邏輯哲學論》的問題,重拾了對哲學研究的興趣。

1929 年維根斯坦重返劍橋,靠著《邏輯哲學論》取得了哲學博士學位。1939 年開始在劍橋教書,但剛接任教職不久,二戰便爆發了。這時的他已經 40 歲。

二戰期間,維根斯坦成為了倫敦蓋氏醫院的看門人,直到 1944 年。1945 年,維根斯坦回劍橋任教,但不太喜歡劍橋的生活。1947年,維根斯坦辭去教職前往了愛爾蘭,這段期間他完成了後期的代表作《哲學研究》。

Plaque in the National Botanic Gardens, Dublin, commemorating Wittgenstein's visits in the winter of 1948–1949
位於都柏林國家植物園內的維根斯坦紀念碑。source: wikipedia

1949 年,維根斯坦得知自己得了癌症。自此就在劍橋、牛津和朋友住在一起,直到 1951 年臨終。

維根斯坦的一生做過非常多的工作,從軍人、小學老師、園藝工人、大學教授到流浪者,他總是孑然一身,漂泊於歐洲各處。他的思想跟學院出生的學者不太一樣,富裕的家庭背景、非正規教育的訓練,與多元的生活體驗,造就了他獨特的哲學思維。

維根斯坦哲學:語言的範圍,便是理解的界線

維根斯坦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他對語言、語言與世界之間關係的思考。

簡單來說,他的論點是:語言所說的就是世界,超出語言邏輯之外的議題,去說明或討論它便是無用的。

可以說的,都可說清;

不可說的,只可不說

《邏輯哲學論》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仍然霧嗄嗄,維根斯坦究竟在說什麼?

這就必須去看 “語言的邏輯” 與 “語言與世界的關係” 具體來說到底是什麼。

事實上,維根斯坦對這兩個議題的思考分為前、後期。

後期的論點完全推翻了前期,但要了解他在說什麼,就必須兩個思想一起看。以下將聚焦維根斯坦的兩本書簡單說明維根斯坦前、後期的哲學思想核心

  • 前期代表作《邏輯哲學論》
  • 後期代表作《哲學研究》

《邏輯哲學論》: 語言邏輯是什麼?語言與世界之間的對應關係

維根斯坦認為靠正確的理解語言邏輯,哲學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

在《邏輯哲學論》裡,維根斯坦認為語言有一種深層結構,理解了  “這個結構” 便能夠看清語言以及思想的限度。這個結構簡單來說是這樣的:

語言 (由 命題 組成)<-->世界 (由 事實 組成)

命題 (由 基本命題 組成)<-->事實 (由 事態 組成)

基本命題 (由 名稱 組成)<-->事態 (由 客體 組成)

名稱<-->客體

出處:A. C. Grayling, Wittgenstei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2001

 

這個結構不僅是左右對應的,同時也是由下到上累積的。

也就是說,

“名稱” 構成了 “基本命題”,

“基本命題” 構成了 “命題”,

而許多的 “命題” 便成為了 “語言”。

同理, 右側 “客體”、”事態”、”事實”、”世界”的上下層關係也是如此。

————————————————————————————————–

那究竟這個結構具體來說是什麼呢?

以 “約翰和漢娜坐在椅子上” 這句話為例,

這句話裡的 “約翰”、”漢娜” 和 “椅子” 分別是一個 「名稱」, 他們同時也對應到了現實世界中的「客體」, 也就是 “約翰” 、”漢娜” 這兩個人, 和 “椅子”這個物件 。

“約翰和漢娜”是一個「基本命題」, 它由名稱組成, 同時也對應到了現實世界中的「事態」, 指稱 “約翰和漢娜” 這兩個人的組合。

“約翰和漢娜坐在椅子上” 是一個「命題」, 他也同時對應到了現實世界中的 「事實」, 也就是 “約翰和漢娜坐在椅子上” 這個現實中存在的現象。

「語言」便是由無數個像 “約翰和漢娜坐在椅子上” 的命題所構成, 這樣的「語言」也對應到了我們所處的「世界」。  

* 以上舉例只為方便理解事實上 命題、名稱、客體等詞在哲學裡有很嚴謹的定義假如就最嚴格的定義來說, 上述的例子都不成立。

以上述的結構為基礎,維根斯坦認為假如 “使用的語言” 無法對應到 “世界具體存在的東西”,那這個語言討論的議題便是無用、無意義的。

維根斯坦的 “無用、無意義” 並不是說這些東西不重要, 而是說這超出了語言的界線,討論他們沒有可以對應、顯示出來的事實。

因此,維根斯坦認為像倫理、宗教等無法有對應事實的哲學議題 “不能用語言說出, 只能夠讓它們自己顯示自身。因為它們是神秘的事情。”

《哲學研究》: 語言只有在使用時才看得到意義

維根斯坦早期的《邏輯哲學論》將 語言的邏輯 與 語言與世界的關係 簡化為一種的上下、相互對應結構,但卻忽略了實際的語言並不只是用來陳述事實的工具。

我們在說話時,同樣一個 “詞” 或 “句子” 可以因為語境的差異,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意思。

舉個例子,

“這是一隻好筆?”  跟  “這是一隻好筆。”

兩個句子的意思其實不一樣,前一個是疑問語氣,後一個是肯定語氣。兩個相似的句子, 要表達的意思卻完全不同。

由此可知,語言除了指存在的事實外,也會被使用於各式各樣不同的情境。

在疑問、陳述、稱讚、承諾、開玩笑等各式各樣的語境中使用社會規則內的語言,被維根斯坦稱為 “語言遊戲”。 要了解語言遊戲,便只有在使用它的情境下才能理解。換句話說,

我們只能在 語言的用法 中去理解 語言的意義。

晚期的維根斯坦認為《邏輯哲學論》是錯的, 因為他發現語言實際上並無法被分解或結構化。要理解所謂的 “語言邏輯”,只有從語言的用法中去找。

語言的用法, 是人類社會的公共規則, 它是一群人約定成俗達成的共同用法, 而這套規則和用法, 便是我們理解世界的基礎。

這也代表著 知識 是公共規則下的產物, 而非私人的經驗。因為人們必須用 “公共的語言” 去表達 “知識”。這也間接說明 笛卡爾 的 “我思, 故我在” 是不成立的。

那對維根斯坦來說, 真的有屬於私人的經驗嗎? 

有的,只是不可言說。

 

我的感覺在什麼意義上是屬於個人的?

…的確, 只有我才知道我是否真感覺到疼痛: 旁人只能猜測。

…從一方面講這是錯誤的,從另一方面講則是無意義的。如果我們正在照通常用法使用 “痛” 這個詞,那麼其他人往往知道我感覺疼痛。

…. 是的, 但仍不像我自己知道的那麼確實!

… 就我來說根本不用說,我知道我感到疼痛。這句話除了表示我確實感覺疼痛,還會表示什麼意思? 

 

《哲學研究》

由此可知,維根斯坦前、後期對 “語言” 看法上的轉變。

但不要忘了, 維根斯坦是想透過 “對語言的闡釋” 去說明討論那些問題沒有意義,因此

不可說的,還是只能不說。

後記

雖然有人說維根斯坦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但目前仍有許多哲學家反對維根斯坦的看法。

主因在於維根斯坦並沒有針對自己的觀點給出明確清楚的定義和解釋。

這或許是因為晚期的維根斯坦極力避免去建立一套體系,且他死後出版的書籍大多都只是草稿或筆記,這些碎片化的資料讓人很難完整的明白維根斯坦。

雖然細節無法精確,但對 維根斯坦 還是能有如下的大致描述。

維根斯坦認為 “會出現哲學問題,是因為哲學家誤解了語言的運作”,因此他覺得只要闡明語言的邏輯,大部分的哲學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他透過闡述 語言的邏輯、語言與世界的對應關係,聲明哪些哲學問題是討論也無意義的。且他認為哲學的作用在於解釋錯誤,而非建立一套解釋世界的體系。

雖說現今哲學界對維根斯坦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維根斯坦的思想對 機器理解人類語言 的技術卻有一定的貢獻。想到現今 ChatGPT,  Google Bard 等生成式 AI 裡也都有維根斯哲學的影子,就不經讓人驚嘆這位哲學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之深。 

本文是一篇對 《維根斯坦與哲學》 這本書的整理,因此決定使用作者 A. C. Grayling 對維根斯坦的評價來作結。 

 

後世可能不會把維根斯坦看作偉大的哲學家,

即便如此,也一定會把他看作哲學領域的大人物。

《維根斯坦與哲學》

延伸閱讀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了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的人生故事

【荒野之狼心得】為何在人群中仍感到孤獨? 赫曼·赫塞的顛峰之作

【毛姆作品讀後感】人生該追尋什麼?什麼叫有意義的人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