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 Netflix 推出了新的戰爭電影《西線無戰事》,改編自 30 年代出版的德文小說《西線無戰事》。這篇文章旨在告訴沒看過小說的人:電影和小說是完全不同的作品!
本文將先介紹小說《西線無戰事》在講些什麼,接著再聊聊為何電影最後會落入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境地。
小說《西線無戰事》簡介
《西線無戰事》出版於1929 年。原故事於 1928 年 11 月 – 12 月刊行於德國報刊 Vossische Zeitung 上, 後於 1929 年 1 月成書出版,一出版即成暢銷書。 4 個月就賣了 50 萬冊, 1 年半賣了超過 100 萬冊。截至今日,《西線無戰事》一書共賣了 1,500 – 2,000 萬冊, 並被翻譯成 50 多種語言。
西線無戰事的故事很單純, 講的就是一位德國青年參加一戰的經歷。 故事從這位青年自願參軍開始講起, 接著講到他參軍的過程,最後以他返家為故事結尾。 故事線雖然單純,但書中對青年的經歷和對戰爭的反思都描寫的十分到位, 引起了當時戰後德國大眾的普遍共鳴。
然而到底是什麼樣的經歷和共鳴讓這部小說成為經典呢?
那就是經歷了戰爭後,人們對未來的虛無感,這種虛無讓人無法再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喜悅,讓人不得不去追問生活到底為了什麼。以下節錄了幾段小說片段讓大家品味一下…
如果幾千年的文明根本無法阻止血流成河,阻止痛苦的徒刑,那麼一切都是謊言,都無足輕重。唯有野戰醫院,指明了什麼是戰爭。
我才二十歲,我很年輕。我對生命的認識唯有絕望、死亡、恐懼和連結著痛苦深淵失控的淺薄。我看見民族間被迫為敵。人民沉默、無知、愚蠢、順從、無辜的互相殺戮。我看見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在製造武器和言辭,好讓一切更精妙、更持久地延續下去。而在這裡、那裡、在全世界。我們的同齡們都和我一樣經歷著這一切。
《西線無戰事》
另外,小說中最經典的片段莫過於主角拉包爾意外刺死一名法國士兵的故事。從拉包爾的獨白中, 不難看出作者對所謂的「敵軍」到底是什麼, 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戰友,我並不想殺死你。要是你再跳進來,我不會那麼做,只要你也頭腦冷靜。不過之前,你對我來說是個思路,是個活在我頭腦中的推論。是他讓我下了決心— 我刺死的是這個推論。
現在我才知道,你是一個像我一樣的人,而我只想到你的手榴彈、你的刺刀、你的武器-現在我看到了你的妻子、你的臉和我們相同的地方。寬恕我吧,戰友!我們總是認清得太晚。為什麼沒人告訴我們,你們跟我們一樣是可憐蟲?你們的母親跟我們的母親一樣為我們擔驚受怕。我們同樣懼怕死亡。我們有同樣的死、同樣的痛-寬恕我吧,戰友!假如我們扔掉武器,脫去軍裝,你怎麼會是我的敵人?你會像卡特、艾伯特一樣,成為我的兄弟。從我這拿走二十年吧,戰友,站起來多拿一些。因為我不知餘生該如何是好。……。
「我要給你的妻子寫信。」我對著死人匆忙地說。「我要給她寫信。她該從我這知道這個消息。我要把我說給你的話說給她。我不會讓她痛苦。我要幫助她,還要幫助你的父母、你的孩子。」
《西線無戰事》
小說《西線無戰事》透過描述戰爭,點出了國家和個人之間的角色衝突。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法國士兵是德國的敵人,不值得同情。但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這些「敵人」也是「人」,他們也有家庭,也有自己的生活。
電影《西線無戰事》為何比不上小說?
簡單介紹小說後,我們接下來來看看電影。Netflix 在 2022 年上架的電影《西線無戰事》由德國電影公司拍攝,重現了一戰時德軍的生活和現代戰爭的真實面貌。
一戰經典的壕溝戰、壕溝生活,在電影裡都能看到,且呈現的也很寫實。但是這部電影實在無法承擔《西線無戰事》的名字,以下就幾個電影和原著衝突的點跟大家分享…
硬要植入的大局觀
小說的根本精神是一個人的戰爭史。從個人的戰爭經歷出發,讓讀者了解戰爭與愛國主義的荒謬。
更重要的是,它透過描寫一個人的戰爭經歷,讓讀者去反思戰爭的本質和真實樣貌究竟為何。
小說的反戰立場非常鮮明,尤其當真正經歷戰爭後,所有導致戰爭發生的原因都看似微不足道。在小說裡,作者透過主角的話明確的表示了以下立場:
- 戰爭只是一群無辜的人和另一群無辜的人之間的互相殘殺
- 人們在戰場上無意義的死亡,只是因為那些從未上過戰場的人總愛高喊著「愛國主義」。
從上面兩點,不難看出原著對國族主義、愛國心之類的意識形態其實是持懷疑態度的。
然而,電影《西線無戰事》卻放入了德國高層的角度,意圖去表示德國舉國上下都有反戰意識的存在。但如此卻反而將原著小說的「個人主義」的色彩抽離了。
在電影裡,主角不再只是「拉包爾 」這個人,而是 德國人拉包爾。
當電影加入了德國高層的視角,主軸就變成是在講「德國陷入了一戰這個泥沼」,而非「戰爭如何導致 “個人” 對國家、生活、人性、工業發展的失望與失落」。
膚淺的反戰主義
很多戰爭作品都提倡反戰主義。最表層的莫過於直接秀給觀眾看人們怎麼樣可以在一瞬間以最悲慘、最無意義的方式受盡磨難。
然而,這種以呈現後果來宣傳的反戰主義,會導致人們對戰爭的理解變得扁平,且有時反而會激起更多非理性的愛國主義。
而電影恰恰就是以這樣的手法去宣導反戰。電影呈現了「許多德國士兵正在一場註定會輸的戰爭中無謂犧牲。」這樣的後果,去表態電影的反戰立場。
然而原著除了忠實敘述戰爭經歷外,更重要的是它去質疑戰爭的本質。
為什麼雙方無冤無仇卻必須在戰場上互相殘殺?什麼叫愛國?為了愛國而去殺另一個無辜的人,去破壞另一個人的幸福生活,這樣有意義嗎?
小說裡表達的「戰爭無意義」並不是說因為知道會輸所以無意義,而是說愛國主義無意義!
人們為了愛國主義前仆後繼地去從軍,上戰場後卻發現自己被愛國主義玩弄於股掌中,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意識形態去犧牲自己的生命,或是去奪取別人的生命都是無意義的!這才是小說想要表達的根本精神。
結語
簡而言之,電影《西線無戰事》怎麼看都是一部掛羊頭賣狗肉的電影。這部電影只有主角和小說一樣,要表達的理念卻完全不一樣。
電影更像是要訴說德國人民和政府在一戰經歷的苦難,並透過影片忠實地記錄他們當時的生活。而小說則是以「個人」為觀點去訴說戰爭的無意義,去思考戰爭與個人之間的關係,進而凸顯其反戰的立場。兩者思考戰爭的深度有天壤之別。
最後希望看過電影的人一定要去看看小說,你才會知道《西線無戰事》為什麼會是經典。
書訊
雷馬克,西線無戰事 (80 周年紀念版),好讀,2019。
2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