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之前:死亡行軍與國際大屠殺紀念日

如今的奧許維茲集中營一隅,筆者攝於2018年9月18日

集中營解放與紀念日

1945年1月27日是蘇聯軍隊進入奧許維茲集中營的日子,因此被視為奧許維茲解放日,此後集中營內的慘絕人寰的真相逐漸被世人所知,而相關研究顯示,自1940年奧許維茲集中營建立開始,至1945年初的解放日為止,總計約有110萬人在奧許維茲及其附屬營區內喪命,其中包括一百萬的猶太人、七萬餘名波蘭人、二萬多吉普賽人、一萬五千名蘇聯戰俘等受害者。

有鑑於此,1月27日這個日子也在2005年經聯合國大會決議訂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International Holocaust Remembrance Day)」,以示不忘記取這段歷史的教訓,各會員國應採行適當的教育方針,避免人類社會再次出現種族屠殺的行為。

解放時的奧許維茲

不過當時蘇軍所「解放」的集中營,其實除了約七千病弱、形如枯槁的活人外,就是無數堆疊著、來不及處理的屍體、衣物和頭髮,以及未能及時被徹底摧毀的焚化設備,透露出此處過往的殘酷。事實上,戰爭末期的集中營,納粹就因為蘇軍的逼近,開始將近東部前線集中營的關押者運往其他集中營,因此各個營內的狀況變得更糟,有限的空間湧進更多的人口、飲食更加缺乏,各類傳染病如猩紅熱、白喉和斑疹傷寒等皆開始在各個營區流竄,親衛隊則變得更加殘暴,他們更頻繁的處決被關押者或送毒氣室,以減緩營內的人口壓力;同時間,親衛隊也開始焚毀文件、催毀營內毒氣和火葬設施,盡可能摧毀一切能成為呈堂證供的東西。

酷寒下的死亡行軍

在解放日的一周前,即1月18日左右,奧許維茲及其附屬營區尚有體力移動的關押者開始被分批撤離,只要還有行動力的人,即使非常虛弱都會加入撤離行列,因為被留下來的遭遇是未知,當時沒有人知道納粹會怎麼「處理」被留下的人。當時病重的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就是被迫面對未知命運的其中一人,不過因為納粹沒來得及採取任何積極性作法,等同是讓奧許維茲被留下的人自生自滅,於是直至1月27日蘇軍解放為止,近十天內他們只能在營中繼續設法覓食、試圖維生,或著因為過於虛弱或病重而死亡。

最後,奧許維茲約有六萬的人被迫踏上這段後來被稱為「死亡行軍(Death March)」的西行撤離過程。

奧許維茲集中營紀念館中關於死亡行軍的說明及路線圖。
筆者攝於2018年9月18日。

穿著條紋衣的人們被驅趕出集中營的大門,但迎來的不是自由,而是必須在一月底的苦寒的天氣中,於缺乏足夠的飲食和休息的狀態下奔行趕路,即使筋疲力竭,都還是必須苦撐著前進,不然落後隊伍十公尺的話就會被親衛隊鞭打,沒有力氣前進的人甚至會被射殺,而目的地則是另一座集中營。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所經歷的死亡行軍,即是疲憊奔行至距奧許維茲50多公里外的Gleiwitz集中營,在經過不供應飲食的三天後,他們被送上火車運送至德國威瑪近郊的Buchenwald集中營,而這十日的車程亦是折磨,因為一開始維瑟爾所處的車廂原本塞了一百多人,但最後活著下車者僅剩12人。

在這段充滿苦難的行軍中,死亡無處不在,而終點不是下一個磨難,就是死亡。對維瑟爾而言,一切的苦難仍待4月11日美軍進入Buchenwald集中營才終於結束。

隨著東部戰線逼近德國本土,德國境內的集中營要接收這些來自東部的人,亦只是再次上演奧許維茲等位於波蘭的集中營曾有的混亂經歷:人員擁擠、更多的疾病、飢餓和死亡,以及親衛隊變本加厲的草菅人命。這樣的情況延續到三月底,德國境內靠近東部前線的集中營,也因為蘇軍的逼近,也要開始往其他集中營撤離。

前線逼近,混亂、疾病和死亡的蔓延

這也是凱薩琳娜.卡岑邁爾(Katharina Katzenmaier)解放前的經歷,她在戰爭期間被關押在Ravensbrück集中營(約位於柏林以北90公里處),在1945年初也經歷了交雜著食物短缺、疫病流行的情況,然後於4月24日步上了死亡行軍。他們於這天自Ravensbrück集中營出發,一路朝西北方前進,先後在Mirow、Malchow的集中營短暫停留,然後又必須再次行軍,直到5月1日左右,於Malchow(此處已是Ravensbrück集中營的80公里之外)折返Müritzsee一帶遇上蘇聯軍隊,才算是真正的解放。這段死亡行軍的路線曲折,一週之間實際行軍路線超過80公里,而路程中不只是飢餓與疲憊、親衛隊的殘酷,盟軍的轟炸也對行軍的人們造成不少傷亡。

綜觀奧許維茲集中營及Ravensbrück集中營倖存者的經歷,隨著戰線向德國本土推展,納粹仍有能力左右未被解放的集中營關押者生命,因此讓集中營的關押者在解放前夕遭受死亡行軍的苦難,故各集中營陸續被盟軍或蘇軍解放的日子,才是各個倖存者實際的解放日。雖然1月27日不實際代表當時所有集中營被關押者迎來自由的日子,但因奧許維茲集中營是納粹大屠殺行動中至關重要的場域,其解放日亦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參考資料:
奧許維茲集中營紀念館網站:http://23874-1-d9f733-01.services.oktawave.com/en/history/auschwitz-calendar/year-1945
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著,《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
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如果這是一個人》。
Katharina Katzenmaier, Vom KZ ins Kloster.

延伸閱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