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臺參觀全紀錄:從王朝後苑到權力中樞

青瓦臺

疫情後到韓國首爾旅遊時,恰好青瓦臺(Cheong Wa Dae )已經開放民眾參觀,這個曾經是韓國總統辦公、居住的所在、左右了二戰之後朝鮮半島的局勢,除了透過青瓦臺官網事先預約參觀之外,也可以在當天換券入場(外國人參觀方式基本是這樣),因此當然不能錯過揭開神祕面紗的青瓦臺!這大概就跟參觀別人家的概念差不多,不過看的還是之前韓國總統辦公室和住處,更不用說另一個看點是整體建築群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

曾經的權力代名詞

青瓦臺座落於景福宮後方,地理位置也揭示著這塊區域過往與王朝的緊密關係,確實這裡是朝鮮王朝時期的後苑,直到日佔時期日本當局對李朝宮殿的利用和損毀,甚至興建了殖民總督府及相關的廳舍,也大幅改變了這個核心區域的地景。

戰後,即使大部分的朝鮮人都反對託管統治,蘇聯和美國仍照戰時的國際協議分別進駐南北,在當時漢城設立的「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United States Army Military Government in Korea)」,軍政長官官邸即是在此,而大韓民國政府成立之後,這裡也就成為總統府和官邸。

當時這裡被稱為景武臺,直到第四任總統尹潽善改稱這裡為青瓦臺,自此半世紀以來,青瓦臺已然成為南韓權力的的代表。不過卻一直有著還地與民的爭論,畢竟那是在首爾市中心的一大塊區域,而基於維安的考量,管制範圍甚至曾一度包含緊鄰青瓦臺的後山及周遭道路,人民幾乎難以靠近,直到民選總統時代來臨後,幾位總統才逐步開放周遭的區域,讓周遭的居民享有更多的休憩空間。

直到2022年5月,當時即將上任的韓國總統尹錫悅宣布遷移總統府辦公室至龍山,而青瓦臺全面將向民眾開放,這個建築、區域終於可以更貼近大眾的生活,而不是基於總統維安的理由,設限於人民生活以外。

青瓦臺的參觀文宣上,也寫著還給人民的青瓦臺(Cheong Wa Dae, Return to the People)等文字。

青瓦臺各館參訪全紀錄

參觀開始之前請先線上預約,預約不了要現場換券

青瓦臺每日參觀有限名額,因此建議事先線上預約參觀日期和時段(預約官網,請善用網頁自動翻譯:https://www.opencheongwadae.kr/),不過線上預約參觀需要韓國手機號碼,因此沒有韓國手機門號的外國人,只能當日在正門入口處的諮詢處以護照資訊換取入場條碼。

網路上當時查到的資訊是每日、每個參觀時段會有限額,不過實際到訪時,我應該恰好在某參觀時段開始的時候抵達,而且換入場券時也沒有遇到該時段參觀者已額滿的狀況,所以很順利就進入參觀了,也沒有排太久的隊。

至於在門口接近諮詢處時,周遭的工作人員都會以韓文宣導,內容大概是直接至入口處掃碼入場吧,靠近諮詢臺時也不用完整以英文說明來意,基本上我才說一句Excuse me,工作人員直接說Passport,然後他進行一些程序,最後就給了入場條碼券了。

在前往青瓦臺的時候,由於個人對地圖和實際地理位置對照的能力,似乎和疫情的時光一樣停滯了三年,所以不意外的在抵達目的地之前,欣賞了不少預定以外的風景,然後意外的發現自己上次來首爾時,竟然沒有試著了解青瓦臺的所在位置,也因為當時並非全面開放,雖然它就在著名的宮殿附近,當時的行程沒有錯過這個歷史古蹟,但對於青瓦臺就沒有任何印象(不然這次大概就不會迷途了一陣子了)。

總之,青瓦臺交通可協助導航的關鍵字,除了青瓦臺本身外,景福宮神武門也可以幫忙定位。

青瓦臺本館
從正門進入後,直接映入眼簾的便是本館,所以直達本館前往排隊等著參觀吧!出入本館的入口會有工作人員計數,所以參觀者必須稍待,待特定人數出館後,才會開放一波參觀者入館。

一如本館便會看到華麗的紅地毯,這裡主要的空間分別是總統、總統夫人的辦公室,以及重要活動和會議用的空間,每個廳室有著不同的風格。牆上的畫也頗有意義,比如階梯上的大幅《錦繡江山圖》、背景其實是無數漢字組成的《訓民正音》等等。

另外,在關於歷任總統的展區內,巧妙的著重介紹各總統的運動、休閒嗜好,像是文在寅其實是登山好手。另外則是該總統任內的某些重要物品,如首任總統李承晚在1948年8月15日的「大韓民國政府成立國民祝賀儀式」(這個譯文來自某App視譯照片說明)中所穿的長袍。

總統官邸
沿著本館旁的道路往上走一段,便能看到清幽的韓式傳統建築,雖然目前的展示是部分房間局部改成透明玻璃,讓人稍微看到裡面的樣子,不過像是之前總統的房間就是空空蕩蕩的,只能知道大概位置而已。

這裡值得一提的就是周遭環境舒適,庭院也整理的很漂亮。另外,官邸旁邊緊鄰著山壁,難怪之前對於總統的維安竟然要徹底管制後方整片山區。

綠地園
從官邸沿路往下坡處走,中間還有常春齋這個原本用來迎賓、開會的地方,不過一樣只有建築外觀可以看。之後便會看到大草皮和有綠蔭遍佈的庭園,這裡有幾位總統手植的樹木,周遭還會指示說最佳拍照點,可以拍某些頗有紀念意義的植栽。

長春齋

這裡在日佔時期是總督府的別館,後來在1970年代被拆除,在1980年代重新以韓式建築風格建造,用來接待外賓的場所。不過這裡也只能看建物外觀。

春秋館
在整個青瓦臺參觀範圍的右側是春秋館,即是當時總統府的新聞中樞,也是召開記者會的所在。不過因為在沿路參觀一些館舍時,似乎不小心錯過可以前往春秋館的側門,而且自己更想看迎賓館和它旁邊的七宮,所以這次就沒參觀到了。

迎賓館
到了綠地園後基本就是正門附近,而正門左側處便是接待外賓的迎賓館,不只建築外觀非常氣派,內部裝飾也非常華麗,雖然入館之後只能在內部宴會廳的入口處遠觀其內的金碧輝煌,不過整體而言,是隔著距離都會被它的氣派震撼到。

此外,入館時門口的工作人員會用韓文提醒,鞋底要先在門口地毯摩擦一下,會理解這個韓文提醒不是我精通韓文,而是在他說話之後立刻問了Excuse me? 工作人員立刻以肢體語言表現摩擦鞋底,所以我就依樣畫葫蘆。這裡有個溝通心得:旅遊在外不能完全仰賴對英文的掌握,對肢體語言的心領神會也是很重要。

七宮
緊鄰著迎賓館的七宮,嚴格來說不算是在青瓦臺的範圍內,所以是要離開整個園區,比較美中不足的是從迎賓館可以看到七宮的屋瓦,但是迎賓館前的大門沒有開放出入,所以只能繞回正面出入口,才能沿著青瓦臺的外圍抵達七宮,這裡供奉著朝鮮王朝時期非王后的七位君王生母的牌位,因為她們的身份依禮法無法進入宗廟,後來成為君王的兒子便另立祭祀的處所。

若是看了一些韓劇的話,大概對這幾位神主的故事會有所了解,比如《同伊》、《張禧嬪》、《衣袖紅鑲邊》涉及的王和後宮。

此處除了紀念英祖生母的毓祥宮是原址外,其他宮的神主則是後續才遷移至此。至於在近代都市發展中,由於1976後城市的逐步擴張,七宮的規模亦有所縮減,雖然仍保留原有的建築,不過依照其中的參觀說明,各宮原本皆設有神主遷移暫停用的移安廳,後來七宮僅保留一處移安廳。

青瓦臺之後

青瓦臺參觀時間大約要二小時左右,如果是全程依照動線移動參觀,中間完全沒有改採靜態形式欣賞建物的美(看到椅子就坐下休息),那麼參觀時間絕對會更短。

在整個青瓦臺範圍內,最初都是震撼於建物的雄偉和裝飾的華美,還有整體環境的綠意盎然,連一盞路燈都能感覺到精細的工藝。不過有些地方也顯得有點矛盾,新建物卻搭配著百年的建材,如本館那15萬片的青色屋瓦、常春齋採用的百年木頭。

如果事先對韓國不甚了解,那麼參訪青瓦臺或許是了解韓國的契機,其他更深入的議題包含政府對日佔時期損壞的宮殿建築修復計畫,而青瓦臺又是如何處理彼時留下的建物,所以各館的建物其實屋齡不老啊!至於青瓦臺如何於戰後歲月,因為最高權力的運作形式讓這裡成為威權、獨裁的象徵,而最終走到全面開放這一步,可說是道阻且長。

延伸閱讀:

鐵幕下的捷克:布拉格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奧本海默生平】他是後悔還是慶幸製造了原子彈 ?(上) -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一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