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後天堂-抗戰淪陷後的蘇州城市生活》讀後感

作者: Hsu

戰爭總是讓人聯想到了無生機、晦暗、戰火延燒的圖景,然而戰爭帶來的影響真的是如此單一的嗎? 巫仁恕先生的《劫後天堂-抗戰淪陷後的蘇州城市生活》一書,提供給讀者一個新的思考角度。

淪陷期間蘇州的「畸形」繁華?

1937年7月起中日戰爭爆發,作為滬寧鐵路沿線重要城市的蘇州也於同年11月淪陷。然而蘇州雖在軍事佔領前期遭受巨大損害,市民生活卻在一年多後漸次恢復繁榮穩定,繁榮之景相比戰前甚有過之而無不及。究竟蘇州為何在戰爭期間仍能有如此榮景?作者擬透過其認為蘇州具代表性的娛樂產業「四館」(茶館、菜館、旅館、煙館)在戰時的發展來回答此問題。全書從同業公會的發展、汪政權[1]的稅制及管理政策、四館對民生生活的功能等面向,探究蘇州四館究竟如何在政權交替下繼續維持運作,並成為淪陷時期蘇州城市繁榮的象徵之一。最後書中認為蘇州的休閒產業的繁榮發展,可歸因於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入,移入原因主要為1. 蘇州改為江蘇省會 2.受蘇州相對於上海更親民的生活物價所吸引。另一方面,戰時蘇州市民在心理層面上急需尋求休閒娛樂以作為心靈慰籍也是原因之一。

關於「畸形」與「休閒產業」

看遍全書,似乎作者認為戰爭期間蘇州休閒產業的繁榮發展可稱作畸形,只是因為它不符合人們對戰爭的既定印象,這樣的解釋以通俗歷史著作的標準來看或許可行,但以學術著作的標準來看卻有解釋不足之嫌。

畸形又可解釋為不正常發展、不合常理之意。那究竟不正常發展在哪?不合常理之處又在哪?書中除於開篇引用一篇1943年的社論外,並無多做說明。如拿戰時與蘇州有類似境遇的上海、南京等城市來比,這些城市的休閒產業也在被軍事佔領前期經過大規模的破壞及洗劫,之後恢復穩定並逐漸復甦。如此看來,怎麼蘇州的情況就變成畸形了呢?那南京、上海又該怎麼看呢?

另一方面,在導論前半部,作者引用了一段1943年蘇州報紙上的社論,反應戰時蘇州雖然生活指數值漸升高、物價飛漲,但蘇州四館卻仍座上客常滿,進而提問為何蘇州休閒產業會有如此榮景?然而作者憑一紙社論即解釋蘇州休閒產業為四館,似乎略為單薄。究竟怎麼樣算休閒產業?以四館為研究對象的依據在哪?等問題在導論未見進一步說明

從市民大眾的生活,來評估汪政權在淪陷區的角色與其所發揮的作用

透過論述汪政權頒布的法令與蘇州四館的應對,該書指出汪政權實際上有意加深對休閒產業的控制。然而,究竟戰爭需求在此互動關係中具多大的影響力?對於蘇州四館的業者來說,汪政權作為日本扶植的政權,是否具有特殊性?等問題,書中並未深入討論。如此一方面難以理解戰爭作為當時重要時空背景脈絡的意義(畢竟戰爭是蘇州四館之所以「畸形繁榮」的前提),另一方面也難以評估戰時新政權與戰前舊政權對百姓來說差異何在。

總而言之,《劫後天堂》一書史料基礎扎實,論述嚴謹詳盡,不失為了解戰時蘇州四館發展的優秀之作。但筆者認為此書問題意識與研究內容間的關係不緊密,給人欲解決問題是為因應作者研究戰時蘇州四館之興趣而生。

書名:劫後「天堂」:抗戰淪陷後的蘇州城市生活

作者: 巫仁恕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出版社 : 臺大出版中心


[1] 汪精衛政權,於1940年3月30日至1945年8月16日與大日本帝國合作的中國魁儡政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