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故事:不只是為了運木材!

阿里山森林鐵路明信片

今年(2024)7月6日,中斷超過15年的阿里山森林鐵路,總算可以從嘉義直接搭乘直達車到達阿里山,成為名符其實的「阿里山森林鐵路」。受到2009年莫拉克颱風、2015年杜鵑颱風的影響,造成十字路站到神木站之間的42號隧道嚴重坍方。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即原林務局)另闢蹊徑,透過長隧道繞開坍方路段,順利連接十字路與神木間的鐵路。
過去大眾常常認為,阿里山林鐵就是一條為了運送木材的鐵路,是因為臺灣林業沒落才搖身一變,成為運送旅客的觀光鐵路。但阿里山林鐵,自打出生以來,便不只是一條為了運材的鐵路。

不是一開始就要蓋鐵路

日本人早在1896年就已經發現阿里山擁有茂密的針葉樹林,並在1899年派林學科畢業的小池三九郎進入阿里山區調查當地的森林資源。小池經由竹山沿著清水溪上溯,順利進入阿里山區,並確認當地確實有豐富的檜木林存在。
1902年,總督府又派任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接手阿里山地區的森林資源勘查工作。河合認為阿里山區雖然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但在運送上非常困難。經過他的試驗,他認為管流、木馬等底成本的常規運送方式,在阿里山區並不合適。因此在他的建議下,總督府下定決心採用美國的模式。這個所謂的美國方式,是指透過集材機將木材集中於鐵路旁的土場,並透過鐵路運送大量的木材至平地。也因此,阿里山的「鐵路」於焉成形。

不只為了木材也為了理番

但建設林鐵只是為了掠奪阿里山豐富的森林資源嗎?負責主持阿里山事務的河合,在其提出的《阿里山森林經營費參考書》中,針對經營阿里山區的利益提出四點,開宗明義便是「理番及番地的開發」。
河合表示,布農、鄒族、魯凱族及排灣族在南部生番中佔據重要位置,只要控制南番主腦的布農與鄒族,魯凱族及排灣族便會自行歸順。他認為這四個族之間常因為獵場重疊產生衝突,而布農族的主要族群又以玉山郡社群、巒社群為主,只要控制好鄒族與郡、巒二社群,便可以直通新高山,深入臺灣山林之中。河合更指清代吳光亮修築的八通關道路,雖然也是在相同脈絡下建造,但常受到天災影響使得道路中斷。因此若開築阿里山鐵道,就可以藉由鐵道到阿里山,並迅速直通八通關,並配合東部的道路,藉以貫穿布農族腹地。因此河合認為阿里山區除了木材開發以外,更可作為治理南蕃的根據地、重要交通結點與貨物集散地。

明治41年(1908)台灣蕃族分佈圖。在圖中可以看到,黃色的大塊區域便是布農族分布範圍,在黃色旁邊的粉色則是鄒族的領域。因此若從阿里山經八通關到樸實閣(今玉里),便可將布農族一分為二。
資料來源:臺灣蕃族分布圖。典藏者: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數位物件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台灣(CC BY-NC 3.0 TW)。發佈於《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dbf1054affd17973364b4d0fdf09a0e#4607](2024/07/18瀏覽)。

河合最後做出結論,他說:「阿里山的經營係建立在治理南蕃的基礎上。如不予開發阿里山,則無他圖可以開發此地方的蕃地。而若只是一時討伐、控制蕃族,則將無法收到宏效,猶如清代的經營就可印證。」由此可見,在木材的運送以外,阿里山林鐵也是作為理番的重要工具。後續的阿里山林鐵建設與重啟,更與理番有著密切聯繫。

停工到民營再到官營

1902年爆發南庄事件,促使總督府轉變過去理番手段。南庄事件爆發的原因與番地歸屬於國有的政策有關,苗栗當地賽夏族人因此與日本人產生衝突,並造成雙方爆發流血事件。為此,總督府認為過去撫綏原住民的手段已不符合需要,需要採用武力征伐,而將蕃政事務移交警務機關辦理。配合武力征伐,日本也在1906年派任了那位鐵血總督來臺,他就是主持五年理番事業的佐久間左馬太。

佐久間左馬太(1844-1915,擔任臺灣總督期間為1906-1915)。佐久間總督在任期間,強力推動「理蕃事業」,並曾發動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最為著名的就是1914年5月的太魯閣戰爭,在該場戰爭中他掛帥親征,但後續卻墜崖受傷。完整理蕃工作後,佐久間便離開臺灣返回日本進行療養。

就在他到臺灣的前夕,原本因1904年日俄戰爭取消的阿里山建設計畫又重啟,交由民營企業藤田組負責建設阿里山林鐵。但藤田組最終只完成了北門至竹崎的路段,後續的鐵路經過評估認為造價過高而在1907年向總督府聲請追加經費。但總督府評估後並未同意,藤田組繼而向總督府申請開發棲蘭山以彌補阿里山開發的經費,但也遭到否決。為此藤田組在1908年宣布放棄開發阿里山。
但佐久間左馬太並未放棄,1908年3月他到林鐵工地視察,4月總督府便提出林鐵復活計畫。但該項預算在1909年的帝國議會上,以調查不充分遭到否決。為此,臺灣總督府積極邀請日本國內官員、專家,前往阿里山進行實際探查,最終編成《阿里山經營費用參考書》。這次的經營方針編列590萬的預算,其中超過7成將由臺灣總督府自行籌措。隔年(1910),便順利地在帝國議會中通過,正式重啟阿里山林鐵的建設。

尾聲

1912年12月下旬,隨著18噸Shay蒸汽火車的汽笛聲,第一輛自北門到二萬坪載運檜木的列車出發了。這條作為阿里山區交通命脈的森林鐵路,於此展開它命運多舛的一生。

1939年《營林事業一覽》的附圖中,可以清楚看到阿里山林鐵的路線已深入到鹿林山。這條支線的出現,除了是為更深入地獲取阿里山及玉山的森林資源外,也有提供登山客攀登玉山的重要功用。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營林所,《営林事業一覧》,臺北:臺灣總督府營林所,1939。

隨著阿里山區的發展,阿里山林鐵除了作為山區往來嘉義市區的重要路線外,自1930年代開始也身負載運遊客的重責。進入戰後的1960年代,隨著阿里山區林場的沒落,林鐵運送木材的任務也隨之終結。最終,林鐵成為一條單純為遊客服務的鐵路。目前雖然受到凱米颱風影響,預計停駛到2024年8月31日,但在恢復通車後,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自嘉義搭乘火車到阿里山,一覽阿里山的風光與歷史。去體驗一下這條,中滿歷史與故事的森林鐵路。

更多山林延伸閱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