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小一生》A Little Life 書評:作者如何寫出了這本書? 它為什麼值得看?

最近這幾個月,因緣際會下讀到了 《渺小一生》 這本書,讀到一半時就知道這本書絕對會列入我的人生書單。

本文雖然說是書評,但更多的內容會聚焦於 “為什麼這本書值得看?” 及 “它的特別之處何在?” 這 2 個問題。

而在回答上述問題前,本文也會先探討一下作者-柳原漢雅 Hanya Yanagihara 如何寫出了這部作品。

渺小一生作者:柳原漢雅  Hanya Yanagihara 簡介

sources: the New Yorker

柳原漢雅 Hanya Yanagihara 1974 年出生於美國 洛杉磯,成長於夏威夷,父親是日裔夏威夷人,母親是韓國首爾人。1995 年畢業於 美國史密斯學院 Smith College,主修 英文。

畢業後的 柳原漢雅 從事編輯的工作,於 2013 年出版她的第一本小說 林中祕族》( The People in the Trees ),部分靈感來自於病毒學家 Daniel Carleton Gajdusek 的一生。

接著 2015 年渺小一生( A Little Life ) 出版了。出版後獲得廣泛的回響,並獲得包含 Man Booker Prize, Women’s Prize for Fiction, 及 Kirkus Prize 等多項獎項。

渺小一生的成功不但讓 柳原漢雅 成為美國知名的現代小說家,也讓她成為紐約時報旗下 T 雜誌的編輯之一。

目前的 柳原漢雅 一邊擔任 T Magazine 的編輯,一邊繼續寫小說。續 The People in the Trees, A Little Life 後,又於 2022 年出版了小說 前往天堂樂園( To Paradise )。

三本書雖然都獲得了不錯的評價,但其代表作目前絕對還是渺小一生( A Little Life ) 。

柳原漢雅 如何寫出《渺小一生》? 靈感來源 與 創作過程

我在閱讀渺小一生的過程中,腦中時常會出現  “作者究竟如何寫出了這本書?” 的疑問。

之所以會冒出這個問題,是因為 這本小說 將主角的 內心創傷 描寫的十分入骨,作者對文字的掌握非常精準,精準到能讓 讀者 彷彿擁有能和主角一起共感痛苦的能力。

這樣精確的文字 讓 不少歐美讀者都表示無法一次看完整本書,因為越看越揪心,需要放下書本喘口氣。更厲害的是 中譯本 依然具有這樣的能力,讓我不得不同時佩服 原作者 與 中文版譯者 強大的語言能力。

正是因為渺小一生對 心理創傷者 的心境臨摹的非常到位,到位到作者要是說有這樣的經歷也不會覺得奇怪的程度。因此激起了我想知道作者究竟如何寫出這本書的好奇心。

沒想到,調查的結果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料。

據作者自己的說法,讓她想要寫《渺小一生》的起點,是下面這張照片: 

“The Backwards Man in His Hotel Room,” by Diane Arbus (1961)
, sources: metmuseum

這是 攝影師 Diane Arbus 的  “在旅館房間裡倒著的男人”。

據作者回憶,她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應該是在 2004 年,當時他就覺得這照片展現了一種純粹的孤獨。這種難以言喻的孤獨感,或許部份源自於照片中男子的怪異感,彷彿這個人的靈魂和身體是互不隸屬的。

這種詭異的感受,讓作者產生了"我想要寫一個故事來完整講述這張照片"的想法。

除了 “The Backwards Man in His Hotel Room” 外,有兩張照片也是作者在寫作時會反覆回想的畫面,這兩張照片分別是 “Untitled 5/59,” by Bill Henson (1990-91) 和 “Untitled No. 3878,” by Todd Hido (1968)。

“Untitled 5/59,” by Bill Henson (1990-91), sources: roslyn oxley9 gallery

柳原 認為 “Untitled 5/59,” by Bill Henson (1990-91) ” 這張照片 表現了人性的脆弱,她甚至將這張照片的意境寫進了《渺小一生》裡,便是 杰比 在幫 裘德 拍照時的其中一張照片。

“Untitled No. 3878,” by Todd Hido (1968), sources: womensprize

上面這張 “Untitled No. 3878,” by Todd Hido (1968) 也是作者的靈感來源。在她的想像中,裘德 和 修士 住的汽車旅館 就是在這樣的房間。她覺得整張照片的氛圍呈現出一種不被愛、被拋棄的感覺,就像一個被放棄的角落。

憑著上述照片提供的寫作靈感,作者僅花了 18 個月就完成了這本書。除了 法律 和 醫學上的專業建議,大部分關於心理創傷的描述都是 柳原漢雅 自己寫出來的。

他說 每個禮拜都會和編輯討論,而寫作時她時常會想到的問題是: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克服自己的人生困境? 而有些不能? 

是因為每個人特質上的不同嗎? 還是單純因為運氣不好?

我想看過小說的人,或許都能猜出作者最後的答案是什麼。

渺小一生 A little Life 究竟在講什麼?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活在過去,

有些過去我們不知道要如何面對,

而這些過去也會讓我們對於如何度過明天不知所措。 

柳原漢雅

或許上面這句話能夠最簡單、直白的描繪整本書想要處理的主題:心理創傷。

《渺小一生》這本書雖說有 5-6 個主角,但故事主軸還是圍繞著一個角色 – 裘德 Jude。

故事前半部使用了倒敘的手法,先簡述了裘德行為上的與眾不同,接著用時間穿插、視角切換的方式,慢慢向讀者揭露 “為何裘德會如此”。

讀者 將跟隨作者的腳步 去了解 裘德 這個人,他經歷的過去,及這些過去如何影響了他的現在。

既然小說 處理的核心主題是 心理創傷,那 裘德的過去 必然是悲慘的。而這本小說的看點之一,便是講述這些悲慘的過去,如何影響了一個人的人格,而這個人格又如何建構了 裘德 與 他人 的關係。

為什麼渺小一生值得看?故事的特點是什麼?

我認為部小說最棒的看點,就是共感。

看這本書的時候,會感受到自己跟主角的關係非常密切,有時甚至會有 身歷其境 的錯覺,而我認為這本書之所以能創造出這樣的閱讀體驗,原因如下:

第一人稱視角

souces: Charles Postiaux, unsplash

整本書都是使用第一人稱視角,初期就透過幾個 主要角色的觀點 去描述 裘德 Jude 這個人。

而到閱讀中、後段時,讀者就能夠透過 裘德 自己的視角,了解裘德內心的所思所想,並更了解裘德為何會是裘德。

透過第一人稱視角,讀者能夠經歷不同主角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想法,並更加瞭解這些角色為什麼會這樣做?及 各個角色內心的掙扎 及 憂慮。

細膩 且 到位 的描繪手法

如上所述,閱讀這本書的時候真的會不斷懷疑作者是不是有經歷過類似的事件,因為書中關於心理創傷的描繪真的非常細膩。

這下面直接放書中的一個段落,給大家品味品味:

裘德 還是不太明白自己那天晚上為什麼讓 凱萊布 上樓。

或許他願意向自己承認,

他感覺 凱來布 打他有種不可避免的成分,

甚至讓他小小鬆了一口氣:他一直在等,因為他的自大、因為他居然以為自己可以擁有其他人所擁有的。

他知道自己會得到某種懲罰。

然後,終於來了。

這就是你得到的,

他腦袋裡的那個聲音說,

誰叫你要裝成你明知道自己不是的那種人,

還想著你跟其他人一樣好。…….。

 

他和凱萊布在一起有種合理的對稱性:

他們兩個是 毀壞品 和 摧毀者,是一山垃圾和嗅著垃圾的胡狼。

……。

他們都明白彼此的關係有種可恥的成分,

他們因為彼此的反感和不安而結合:

凱來布忍受他的身體,他忍受凱來布的嫌惡。

我個人認為,正是這種細膩且到位的寫作手法,加上第一人稱視角,讓 讀者 與 主角 之間的共感 成為可能,而這正是《渺小一生》這本書最重要的特點。

關於《渺小一生》想要處理的主題...

對我來說,我覺得這本書觸及到的議題非常多,最核心當然是 心理創傷。但是作者透過處理 “心理創傷” 這個主題,寫出了 友情、愛情 及 親情 的可貴之處。

我們當然都知道 上述這些感情很可貴,但書中對於這些感情有更寫實的描繪。

人與人之間如何建立關係、相互依靠?

關懷、擔憂、恐懼、溫暖 及 愛,這些被講到爛的人類情感,具體來說究竟是什麼?這些情感、感受又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作者針對這些大主題都有較寫實的描述,賦予了這些概念真實的血肉。

但我還是必須說,《渺小一生》這本書是晦暗的。因為作者正是透過這樣晦暗的故事,去凸顯 人際關係 的珍貴。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支持、理解,還有愛,在悲劇的襯托下,顯得更加耀眼。

正如黑夜中的星星,雖然只是一個光點,也有機會成為人們決定活下去的動力吧?

以上大概就是我對這本書的想法,不得不說,我真的很喜歡《渺小一生》這本書。而我認為他值得每個想更了解 心理創傷 與 人際關係 的人們翻開來讀。

希望你讀完後,也會跟我一樣,心想「能遇到這本書,…真好。」

sources: momo

博客來>>  讀冊>>  KOBO電子書>>

柳原漢雅 Hanya Yanagihara 作品集

1. 前往天堂樂園 To Paradise

2024/10/04 大塊文化出版

sources: kobo

官方簡介:

小說中 1893 年的美國,紐約是自由州的一部分,人人可以隨自己高興而愛上任何人、與之共同生活(或至少看起來是如此)。一個富貴世家的體弱年輕公子拒絕一個值得託付的求婚者,迷上了一個貧窮但魅力十足的音樂老師。在 1993 年愛滋病盛行的曼哈頓,一個年輕夏威夷男子跟比他年長許多、富有許多的伴侶同住,隱瞞了他坎坷的童年和他父親的命運。而 2093 年,在一個被流行疫情撕裂、被極權統治的世界裡,一名身心受損、祖父是有權勢科學家的年輕女子,設法在沒有祖父的情況下生活──並解開她丈夫行蹤不明之謎。

博客來>>  讀冊>> KOBO電子書>>

 

2. 林中祕族 The People in the Trees

2015/10/12 大塊文化出版

sources: kobo

官方簡介:

《林中祕族》講的是諾頓‧佩利納的一生,從充滿孤獨與失落的童年,到他轟動全世界的發現,以及之後的墮落。這本「回憶錄」寫於獄中,由他的研究助理編輯、作註。日裔美籍小說家柳原漢雅出身夏威夷,這部處女作摧毀神話、現實、超現實之間的界線,向上一世紀的兩位大師致敬──納博科夫與康拉德。

博客來>>  讀冊>>  KOBO電子書>>

參考資料

1. “On Writing: Hanya Yanagihara”, womensprize.

2. “Hanya Yanagihara: ‘I have the right to write about whatever I want’”, the guardian

3.  Hanya Yanagihara | A Little Life,  Author events, YouTube

 

延伸閱讀

少年來了:從首爾之春到光州事件迎向軍隊的人們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了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的人生故事

【荒野之狼心得】為何在人群中仍感到孤獨? 赫曼·赫塞的顛峰之作

【西線無戰事心得】Netflix 電影為何比不上原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