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之後與波茨坦會議的召開
位於德國波茨坦的Schloss Cecilienhof,原本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媳婦Cecilie的居所,在威瑪共和、第三帝國時期,她仍主要居住於此,直到1945年2月,為了躲避蘇軍前線的推進,她便離開了,從此未曾返回。之後不到半年,著名的《波茨坦會議》就在此處召開,這也讓這座莊園親身經歷了近代德國的一連串變遷。
若把時間軸拉回1945年,5月8日的納粹德國簽署了無條件投降協議,戰爭終於在歐洲戰場正式畫下句點,這一天被視為是VE Day (Victory in Europe),但是在這之後呢?德國經歷了戰爭末期的轟炸,處處斷井頹垣,行政體系難以發揮效力,一切都在混亂之中,人民只能在如此的混沌之中自食其力、掙扎求生。
面對著這樣的德國,隨之而來的是7月17日至8月2日,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 1884-1972)、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1874-1965)及之後勝選的Clement Attlee、蘇聯領導人史達林(Joseph Stalin, 1878-1953)齊聚於波茨坦(Potzdam),共同商議關於德國未來的管理、落實1943年《開羅會議》中對日本的要求,以及日後國際秩序等議題。
美、中、英發表波茨坦宣言前的關鍵一日
這場在歐洲舉辦的會議與亞洲息息相關之處是討論對日本相關事宜,但是跟《開羅會議》不同,中國沒有直接與會,那麼當時的蔣介石又是如何同意宣言的發表呢?
當時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的亞洲仍處在戰火之中,蔣介石知道美、英、蘇三國領導人如期召開了會議,後來會議商定的對日要求無條件投降的宣言,則是由美方轉知國民政府方面,於是在7月25日晚上,蔣接到宋子文的電話,告訴他:宣言的電文很長,希望直接在電話中承認,以便直接回覆杜魯門。蔣覺得這種方式「形同強制」,希望隔日看過全文後再決定,但是宋還是希望蔣能儘快回覆承認宣言,因為美方要求立刻決定,不然就會是英、美兩國自行發表,這樣的話其實對國府不利,不過蔣還是堅持沒有審閱全文前不能答覆。
隔日蔣和吳國楨及美方官員見面,吳說美方電文言明限24小時內回覆,否則英美將單獨發表對日警告。蔣在審閱電文譯文後向美官員表示:中國為對日戰爭之主要國家,未得中國同意,則盟國對日任何言行不能單獨發表;且英美今後關於此等重要問題之洽商,必須給予從容之考慮時間,因為開羅宣言言及中國須參加對日任何行動;至於電文不當之處,在於第一條只說美總統和英首相之商定,沒有言及中國主席,須增中國主席於英首相之上。照此修正之後,蔣當可同意此宣言,美官員允諾依此修正。
7月26日,此宣言總算以美、中、英三國名義發表。
參考資料:
CECILIENHOF COUNTRY HOUSE: https://www.spsg.de/en/palaces-gardens/object/cecilienhof-country-house/
《蔣中正日記》,1945年,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寄藏。
〈革命文獻─日本投降〉,《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300-0002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