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新竹的山,大家或許會想到司馬庫斯的櫻花、鎮西堡的神木或是內灣的老街,少數人可能會知道觀霧的雲海、霞喀羅的楓葉等等。但你知道,除了這些美麗的自然景觀之外,還有被隱藏在美景之下的竹東林場嗎?
竹東林場是戰後臺灣六大林場之一,與太平山、阿里山等著名林場,一同供給了大量戰後臺灣木材的需要。
那麼竹東林場到底是什麼呢?在這座林場內又發生了什麼呢?
話說從頭
「林場」發源自日語,意思是種植與利用森林的場地。因此竹東林場,可以說是設置在竹東的一處種植、利用山林的場所。主要目的便是經過「科學化」的經營,透過造林、伐採,使山林得以源源不絕地提供木材並維護山坡地安全。
竹東林場由林產管理局(今林業署前身)正式設置於1947年。在此前是日本時代植松材木行與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的採伐地,也就是香杉山與鹿場大山周遭的山林。範圍大致包含了現在的新竹縣五峰鄉、尖石鄉與苗栗縣南庄鄉。
泰雅族人的陳情
但這片山林,實際上最初並不屬於漢人,更不屬於進入開發的日本人。眾所周知,北臺灣分佈最廣的原住民族便是泰雅族,而這片山林自古便是屬於泰雅族的傳統領域。
在日本人離開後,當地的泰雅族人沒有想到,竟然還是有人要繼續採伐他們的山林。為此,他們在1947年3月底,一起到當地管理山林的工作站陳情。
他們表示,在日本時代植松材木行來開採時,經協調同意將伐採獲利回饋給當地族人。但國民政府接手後,所有的獲利由政府獨有,而山區居民一無所獲,甚至必須讓出他們的生活空間,為平地人謀福利。這種不公平的現象,使得當地族人大為不滿。在陳情的現場,甚至警告將採取切斷索道等激烈方式進行抗爭。最終在尖石鄉公所斡旋下,決定從伐採獲利中撥出1萬元,回饋當地居民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然而,就在一年多後,政府進行貨幣改革,4萬就變成1元了。
林相變更與大鹿林道
進入到1960年代,林務局接受世界糧食組織補助,開始進行林相變更。當時的思維認為,臺灣的山林雖然蘊含豐富的林木資源,但能夠順利開發的地方早已開發殆盡,又或是因為樹木過於高大茂密,使得當地幾乎沒有自然生長的新樹木誕生。因此為了增加山林的「自然演替」與「永續發展」,便決定將砍伐這些樹木,改種植高價值、快速生長的樹木代替。這樣的做法,被稱爲林相變更。而林務局選中了觀霧做為第一期林相變更的地點。
但為了要大量採伐舊有樹木,並大量進行育苗、種植新樹木,原有台車與索道可能不敷使用。為此,林務局決定引入新的美國模式,開發林道深入山區,並透過卡車運送這些樹木。於是,現在攀登大霸尖山的入口道路—大鹿林道—便應運而生。
大鹿林道連接原有的南清公路,自日本時期即有的土場向觀霧延伸,目前主幹道從土場至觀霧約有27公里。除主幹外還有東線、東支線與西線,各自朝三個方向延伸。
泰雅族的「公車」
大鹿林道的開通,對當地泰雅族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一點是林場卡車大量地湧入五峰山區。由於觀霧下午容易起霧,因此林場卡車多半在清晨便自竹東出發,往返觀霧及竹東。而生活在南清公路與土場周遭的泰雅族人,藉此搭乘林場卡車往返平地與部落。
張姓林場卡車司機,受林保署新竹分署訪談時提到,他往返山區時也會幫忙載運原住民。甚至司機也會向原住民告知大約經過的時間,請他們在時間快到時,於約定的地方等待。當地的泰雅族長輩甚至形容,林場卡車有如公車,有固定的時刻表,價格也並不昂貴。
然而,搭乘這樣的公車,也伴隨著危險。張姓司機便透露,他的學徒在駕駛卡車時意外翻覆過世。當地的泰雅族長輩也透露,他的小孩也曾遭遇過意外,所幸並未受傷。
雖然以貨斗載運乘客在現在看來並不合法,但為了迅速往返山區,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林場的尾聲
進入1980年代,隨著臺灣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以及林業的沒落,觀霧從林相變更重鎮轉為森林遊樂區。多數人駕車進入觀霧,並不會注意到這條林道是為了什麼而生,更不會注意到這片井然有序的森林,實際上並非天然林而是人工造林的成果。終日往返山區的林場卡車,也不復當年盛景。搭乘這些公車的泰雅族人,他們特殊的公車回憶,也僅能存在於記憶之中。
下一次,有機會到觀霧或是五峰的山區,不妨放慢你的腳步。仔細觀察這片森林,感受隱藏在樹林之中的故事。
未盡的故事
關於竹東林場,仍有許多未盡的故事。恰好,近期有一個由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老師及林保署新竹分署推出的展覽,對竹東林場有更為詳實的介紹。展覽中除了有豐富的圖文、影音,也有本篇文章的未盡之處。有機會的話,希望大家都能夠前往竹東,參觀並了解這個山林的故事。
展覽在每週五、六、日,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於竹東宿舍群內展出。相關資訊可以參考林保署新竹分署網站:https://hsinchu.forest.gov.tw/0000793/0074635。或是聯繫[email protected],可預約專人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