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島無戰事?1930年代大屯國立公園的設置

作者:Kyon

隨著今(2021)年最後一個連假的結束,觀光的熱潮將暫告一個段落。身為一個台北俗的筆者,對於北台灣的戶外觀光地點最先想到的便是陽明山國家公園。那麼為什麼一說到陽明山就會想到溫泉、賞花、登山這些觀光行程呢?其實這就與日本時代的大屯國立公園籌備息息相關。
大屯國立公園實際上是日治時期台灣預定設置的三個國立公園之一,包含範圍大致是今日的陽明山國家公園與觀音山一帶,在1937年時是日本境內(指日本本土四島與台灣、朝鮮兩地)面積最小的國立公園。相比同時期對岸的中國,台灣仿佛無戰事一般,逐步推展著其觀光事業。

可以藉由上圖發現國立公園的範圍與現在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很不一樣,並不包含七星山區,另外則包含了現在國家公園沒有的觀音山區。
來源:中央研究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大屯國立公園的成立,實際上與台灣各地在1930年代請願設置國立公園的風潮息息相關。隨著日本本土於1931年末通過國立公園法後,台灣各界仕紳與總督府的領頭下,各地積極爭取國立公園的設置。最終台灣總督府於1936年通過國立公園法,並在隔年(1937年)確立了大屯、次高太魯閣、新高阿里山三座國立公園確定地。並在確定國立公園地後,隨即展開各項籌備計畫。然而隨著太平洋戰事的爆發,導致這三座國立公園並沒有進一步的發展,直至1945年因日本戰敗廢止。有關於國立公園與現在的「國家公園」一詞,為表示兩者的區別與符合史實,本文討論日治時期統一使用「國立公園」一詞,若使用「國家公園」則表示是現在的國家公園範疇。未免混淆,特此說明。

古往今來皆為利往,國立公園成立爭議眾多

但在台灣國立公園的成立並非一帆風順,過程中有關「生態的開發與保護」、「國立公園的地點」都是台灣總督府在設置國立公園時所面對的問題。由於國立公園設置之後,將可能對原先當地產業產生巨大的衝擊。以大屯國立公園為例,由於當地硫磺礦產豐富,自西班牙統治時期大屯山區的硫磺便是一項重要的產業。而國立公園成立後,很可能造成硫磺礦無法繼續開採的困境。因此在1935年台灣總督府召開第一次國立公園委員會議時,基隆顏家代表同時也是海山炭礦株式會社創辦人的顏國年便對此提出質疑。顏國年認為國立公園的成立將對陽明山區與太魯閣地區的礦產都可能無法開發利用。

而在林業開發上,國立公園的設置也遭到了曾任彰化銀行董事長以及台中州協議會員坂本素魯哉的質疑。由於當時日本的著名林場包含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等地,也都屬於可能被劃定在國立公園的範圍之內。因此坂本提出此問,實屬當然。然而在產業界的遲疑聲浪之下,依然無法阻止台灣總督府通過「國立公園法」。

另一項爭論的重點便是在國立公園地的選擇上。總督府在日本本土通過國立公園法兩年後的1933年便組織成立台灣國立公園調查會,並委託該組織招集學者調查台灣適合設置國立公園的地點。在1935年第一次國立公園委員會議上,藉由調查會的調查結果,確立了三個國立公園。這三個國立公園基礎上與日本本土類似,以高山、溫泉、森林為主要的特色。因此時任台北帝國大學教授的日比野信一與早坂一郎對此提出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恆春具備熱帶特色在整個日本帝國當中都獨樹一格應當更加重視。但即便如此,恆春依然沒有成為國立公園,而是直到1982年才成為戰後第一個國家公園。由此可見總督府在擇定國立公園時,是為了推廣其殖民成果與強調台日間的共同之處,繼而加深台灣人對於日本帝國的認同感。但總督府即便面臨上述諸多爭論,依然決心成立國立公園,並成為戰後台灣國家公園的重要基礎,而大屯國立公園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

國立公園不是起點只是里程碑

但是陽明山實際上得以成為「觀光景點」,並非只因國立公園的成立。應該說國立公園的成立是陽明山成為觀光地的重要里程碑,而非僅是起點。早在大屯國立公園成立前,陽明山區就是台北人郊遊踏青的好去處。但實際上在日本統治的初期(1895-1914)間,陽明山一直都是動亂迭發之地。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抗日三猛的簡大獅,他依靠陽明山豐富的資源與日軍長期對壘,直到1900年才在廈門被清朝官員引渡回台接受審判。簡大獅的梟首,甚至可在後來總督府教育警察的總督府警察沿革志中找到,成為重要教材之一。由此可見,簡大獅在當時對總督府來說有多麼地困擾。但總督府也因為需要圍剿簡大獅,並控制陽明山區豐富的硫磺等礦產資源,而開始改善陽明山區的交通。如今前往陽明山必經的仰德大道,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產生的。交通方面的改善,大大提高了日本殖民者在掌控陽明山區的能力。

仰德大道由總督府派任工程師依照等高線進行建設,因此道路相對其他入山道路而言較為平緩。實際上,這條路在陽明山被稱為日人路,並且是由總督府招降當地反抗勢力後,由這些反抗勢力進行建設而成。這些建設的反抗勢力就包含了簡大獅集團,今日的新安里、山仔后一帶即為當時簡大獅集團建設「日人路」的重要據點。只是簡大獅在完成日人路後,又再度率眾反叛,最終也難逃總督府的法網。來源:google街景圖。

在地方局勢逐漸平穩之後,總督府為展現「開發」與「治理」的成果,積極發展觀光產業以吸引日本本土遊客到台遊覽。1916年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出版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以鐵路為主軸進行觀光推廣與行銷。爾後更是多次舉辦景點票選活動,其中最為著名的即為「新台灣八景十二勝」活動,草山與北投溫泉皆雙雙獲選。同時總督府為了透過戶外活動教導學童忠君愛國思想,並展示現代化各項成果,也時常召集台北各大學校前往陽明山區進行遠足。因為陽明山區在日本統治下不只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更有日本近代化成果的各項建物,包含:自來水水源地、蓬萊米、園藝試驗所等公共建設。

對陽明山產生最大變化的關鍵卻是在1923年的皇太子行啟

為了展現殖民的成果,總督府在1923年以前即曾多次邀請日本皇族來台巡視。但是直到1923年,時為皇太子的裕仁(即為後來的昭和天皇)才總算來台視察。為了這次的視察,總督府特別安排裕仁前往陽明山。為確保旅程的順暢,也特別拓寬草山自動車道(即仰德大道)並建設「北投-草山公路」(陽投公路,即今紗帽路往新北投一帶道路)與喜多の橋(即今陽明山福壽橋)等。除此之外,為讓裕仁有休息之處也另外增設占地2,490坪的「草山御賓館」。根據日日新報的報導,裕仁是在1923年4月25日早上11點7分到達草山,隨後在御賓館由總督田健治郎介紹草山後,短暫休息兩小時即離開前往北投。同年五月,總督府設立「皇太子殿下臺灣行啟紀念事業調查委員會」以紀念本次活動,該會甚至建議在北投與草山設置相關的紀念主題公園。因此為配合裕仁的行程,總督府改善草山交通的舉措,實際上更加激發陽明山觀光業的發展。由北投前往陽明山登山泡湯,又或是搭乘巴士自台北車站前往陽明山都是當時非常熱門的遊玩路線之一。

而到了1928年,台北州役所為慶祝裕仁即位(實際上裕仁1926年就即位了),特別委託當時日本國立公園協會的本多靜六博士規劃設計「御大典紀念大屯公園」。該預定區域除草山外,更含括了北投、金山、淡水一帶,可說是包山包海。計畫自1929年起預定執行5年,並分為三期進行建設。第一期計畫主要以草山(指現在北投區的湖山里、湖田里一帶)的開發為主,並規劃設置有花園、運動場、網球場、高爾夫球場的草山游園地,同時在該游園地設置草山公共浴池(即眾樂園,也就是後來的陽明山教師研習中心)。可惜的是,由於經費問題僅只執行了草山游園地的部分規劃,但這項計畫也成為了後續大屯國立公園成立的基礎。同時我們也可以在現今的前山公園一帶,找到當時設計的部分殘骸。

所以為何我們去陽明山是去旅遊?

陽明山之所以成為觀光地點與日本殖民政府的政策息息相關,除本身為彰顯其現代化成果外,更與其塑造忠君愛國之理念有所關連。從景點的開發到後續各項規劃,都可以看出日本總督府藉由觀光所要達到的目的。因此若是下次有機會前往陽明山遊覽時,不妨留意當地的日本建築,或許可以發現不同的陽明山。

3 Comments Add your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