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在想…一般人對戰爭第一印象是什麼呢?
假如「戰爭是殘酷的」、「追求世界和平」等都是現今認可的普世價值,戰爭為何還一再發生呢?
我想除了國際間的政治算計外,現代人對戰爭的普遍認識不足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現今網上的兩岸論戰雙方時常有人大放厥詞要打仗,彷彿唯有打仗才能證明自己的愛國心和意識形態。有趣的是,雖然大家都知道 戰爭是殘酷的、不好的,但你知道是怎樣地殘酷嗎?
假如你想知道答案,請一定要看《螢火蟲之墓》這篇小說,也就是吉卜力工作室知名電影《螢火蟲之墓》的原著。它寫出了長久以來人們不願回顧的戰爭圖像,告訴你戰爭下的平民到底怎麼活著和死亡。
小說簡介
《螢火蟲之墓》為野坂昭如於 1967 年出版的短篇小說,故事以二戰末期的神戶大空襲為背景,講述一對兄妹清太與節子的故事。作者從清太在車站的死亡開始講起,並逐漸倒敘回幾個月前清太與節子的生活。
小說主角清太是一位初中生,家境雖不富裕,但日子也還過得去。這樣的一家人卻因為一顆炸彈的落下而全變了樣,母親被炸死後兩兄妹被迫投奔親戚家生活。
但待在親戚家的兄妹倆也不好過,親戚不但嫌棄兄妹倆白吃飯,還將最好的都留給自己的孩子。受不了此番羞辱的清太只好帶著妹妹到野外生活,但隨著積蓄越來越少,兩人最終已無食物可吃。在此情形下,妹妹節子先死於營養不良,最後清太也因長期的營養不良慘死於車站的柱子旁。
小說篇幅雖然不長,卻是一本必須時常放下再重新翻開的書,相較於其他戰爭災難類作品,這是一本會讓人窒息的書,裡面沒有希望、沒有光明、沒有思想,只有真真切切的現實。
戰爭無情地脫去了人類無用的尊嚴,將人類動物性的一面赤裸的呈現出來。與電影比起來,這部小說更加寫實的去描述戰爭的殘酷和失去食物對人類身體造成的傷害。不同於其他愛國主義的戰爭小說,這部小說裡沒有愛國熱血的軍士,只有為活下去不斷尋找食物的螻蟻。
戰爭孤兒的生活
小說中可以看到作者對戰爭生活的細緻地刻畫,也可以知道作者對戰爭孤兒的生活是悲觀的。戰爭所帶來的傷害,不只是對成人,還有失去家人的戰爭孤兒。這群失去了家中經濟支柱的戰爭孤兒,只能透過變賣家產、乞討和採集來滿足生命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食物。
清太和節子母親的死去正是他們悲慘結局的開端,母親沒了、家被燒了,要如何活下去呢?去投靠的親戚雖然嫌棄清太兩兄妹,但也因為清太的年幼無知,使他無法對親戚的行為忍氣吞聲。離開親戚家的決定,證明了失去依靠的他們無法在殘酷的環境下生存。戰時這樣的戰爭孤兒多不勝數,他們的日子又是如何呢?
透過小說裡清太兩兄妹的故事,我們看到了戰爭對人類生理上的傷害,營養失衡導致 青少年及兒童意識和身體上的逐漸失能,身體上的膿瘡、大小便失禁到最終身體無法活動。小說呈現了這些青少年如何天真地看待生活與戰爭,也呈現了這些青少年的天真最後如何被戰爭無情的碾碎。
戰爭下作為動物的人類
其實《螢火蟲之墓》只圍繞著一個主題來寫,那就是食物。
清太和節子的每一天,就是想著如何節省身體消耗的熱量、如何弄到食物。在他們的日常裡,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想愛國。
小說對主角 營養失調的病徵 及 外在物質世界的殘酷 描寫得很深刻。當戰爭已剝奪了人類基本的生存條件,人類的尊嚴將毫無用武之地。
作者想透過小說表達的已非常明確:
我們人類,在戰爭下,也不過是為求活下去的動物。
沒有食物,我們無法去想保家衛國。
沒有食物,我們無法去想人類的道德與尊嚴。
沒有食物,我們最終只能拖著逐漸失能的身體走向死亡。
作者野坂昭如與戰爭
《螢火蟲之墓》的作者 野阪昭和 出生於 1930 年,從小父母分居,母親在他出生 2 個月後就過世了。之後他被送到神戶的繼父家中,接著就發生了神戶大空襲。經過美軍無情的轟炸,許多人的房屋、財產都被焚毀,親人也被炸死。野阪昭和的家也難逃祝融。之後,他帶著妹妹逃難,最後妹妹因為營養不良而去世。
《螢火蟲之墓》這部小說,靈感來源就是作者自己的生命經驗。這篇小說故事雖是虛構的,但小說主角的遭遇卻是最真實的戰爭生活縮影。
野阪昭和寫完《螢火蟲之墓》後,終其一生都沒有再次閱讀這篇小說,或許是過往的回憶太過痛苦而難以面對吧。
3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