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_論信仰如何影響馬偕的觀點

作者: Hsu

信仰的力量_關於馬偕的幾則故事

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是加拿大長老教會第一位派駐海外的宣教士。他自1872年初抵滬尾後,在臺宣教數十年,對臺灣的教育、醫療和基督教的發展貢獻良多。馬偕的影響力不但可見於多年來各界人士對馬偕的記錄與歌頌,更顯見於台灣民眾對馬偕拔牙故事的耳熟能詳。

馬偕,做為台灣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傳教士,信仰無疑是支持他走下去的重要力量。他初登開往數千里外的遠東輪船時,是聖經消除了他對外來的恐懼與疑惑;然而信仰卻同時也成為他的有色眼鏡,使他常將發生在異教徒身上的壞事,視為不信教的結果。究竟對基督的信仰如何成為馬偕的力量?又如何影響了馬偕看事情的角度?或許以下幾則關於馬偕的小故事,能使我們對信仰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馬偕博士

啟程_對過去的不捨與對未來的迷惘

1871年,馬偕被加拿大長老教會派至中國傳教,他離開了故鄉加拿大,先搭船前往日本,後轉乘前往中國。在出發前往遠東的旅途中,馬偕對未來及志向的迷惘開始佔據他的思緒。

我想起了家,想起了親人,他們已在三千哩外;我想到將來不知會是什麼樣子。海很大。遠處的地方,那裏有異教黑暗的夜晚,那裏有贈恨的殘暴。我有機會再回到我的故鄉嗎? 而我的生命,他經得起這種可怕的遭遇嗎? 我會做了錯誤的抉擇嗎?[1]

雖然馬偕從小就立志要前往異邦宣教,也為此做了不少準備,更成為第一個由加拿大長老教會派駐海外宣教的宣教士。但就在他踏上旅途的那一刻,他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與對故鄉的思念,使他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究竟我能做到我希望達成的事嗎?接著馬偕看到了他的聖經並翻開到詩篇46…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

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都可得到的幫助。

                                   舊約聖經 詩篇46:1

透過一遍又一遍讀著詩篇,馬偕重新獲得了勇氣與力量。或許當人們相信自己並非孤單一人時,他們就已獲得了脫離徬徨與恐懼的權利。而信仰讓馬偕的意志得以繼續,最後幫助他達成了許多常人無法企及的成就。

中法戰爭_馬偕眼中的異教徒與基督徒

對基督的信仰,無疑幫助馬偕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難,卻也同時使他對基督教及異教徒的遭遇的看法多了一層既定的宗教意涵。像是中法戰爭(1883-1885)激化了臺灣人對西方人的仇視,因此做為西方勢力之一的基督教便成為民眾最先下手的目標。搗毀、焚燒、劫掠各地教堂及基督徒的情事層出不窮,馬偕自己的教會也難逃魔掌。在此情形下,馬偕認為基督徒所遭遇到不幸,只能更加凸顯基督徒的堅定信仰。他舉例像是當時有一對基督教夫妻,暴徒以淹死要脅他們否定上帝的存在,他們仍無動於衷地選擇死亡。馬偕認為他們為信仰而殉道,是因為比起讓主蒙羞,死亡根本無關緊要。

同時,他的信仰也使他憐憫另一個異教徒的遭遇。當時馬偕親眼目睹一位異教徒被炸傷而瀕臨死亡,雖然那個人四肢都被炸掉了,但他卻只惦記著從自己口袋裡掉落的錢財,因為馬偕聽到他直到死前都在喊「把那銀元撿起來啊!」。這讓馬偕的心中不經感嘆道「阿! 在黑暗中無望的可憐異教心態」

看完兩則故事,不難發現馬偕的信仰使他對戰爭下的死亡有不同的評價,且這樣的評價是有高低之分的。對馬偕而言,為信仰而死是值得讚許的,但假如到死前沒有信仰而仍貪戀世俗之物,是可憐的。平平都是在戰爭下死亡的人,只因為他們信仰差異,馬偕就以高尚與可憐兩種不同眼光看待。

信仰的力量

信仰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期人們靠著信仰去認識自身與自然間的關係,現在信仰也時常是人們尋找生存意義、排解憂患時的重要力量。「全然地去相信」,能使人充滿動力及上進心的去過生活,然而卻也可能成為阻隔不同人群相互認識的鴻溝。馬偕作為一位有堅定信仰的傳教士,信仰一方面是他克服萬難幫助他人的動力,卻也阻礙了他認識世界的方式。

資料來源:  馬偕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台北 : 前衛,200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