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青哥 Pachinko 小說心得:作者寫作背景&20世紀在日朝鮮人的生活

柏青哥,一本耗時 30 年才寫完的歷史小說。全小說以 1920-1980 年代的在日朝鮮人為核心,講述了他們在日本的生活、艱苦以及屹立不搖。

本文首先整理了作者 李珉貞 Min Jin Lee 的簡介,並探討了《柏青哥》的寫作背景。最後說明 這本書為什麼值得看,及 閱讀《柏青哥》能給身為台灣人的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柏青哥作者:李珉貞 Min Jin Lee 簡介

sources: PBS

1968 年出生於韓國首爾,7 歲時隨父母移民至美國,並在紐約長大。雙親靠著在紐約經營珠寶店養活一家人。長大後的 李珉貞 就讀耶魯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到喬治城大學攻讀法律,並成為律師。

據 李珉貞 自己的說法,當律師時因為需要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文件並總結,養成了她學習如何歸納重點的能力。25 歲時,李珉貞 因為 身體因素 及 生涯規劃 辭職,並決定給自己 1 年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 也就是寫小說。

2007 年,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Free Food for Millinaires” 出版,講述了一位沒有錢也沒工作的韓裔美國人,想方設法踏入紐約上流社會的故事。全書專精於描寫 韓國傳統社會期待 與 美國現代資本主義 之間的張力、拉扯與碰撞,出版後獲得了不少好評。

2017 年,李珉貞 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柏青哥》(Pachinko) 出版, 這部書透過描述 1920-1980 年代在日朝鮮人的生活,探討了韓國國族認同的議題。

柏青哥出版後,便獲得 美國國家圖書獎 National Book Awards 提名 (編按:這真的是非常厲害的獎),並於 2022 年被 Apple TV+ 翻拍為連續劇。

柏青哥的寫作背景? 作者 李珉貞 如何寫出這本書?

sources: Aaron Burden, unsplash

據 李珉貞 自己的說法,其實他從 1989 年起就有想寫 “在日朝鮮人” 的念頭,只是沒想到從發想、推出短篇小說,到 《柏青哥》出版竟然花了快 30 年。

大學時他修了一門課,在那門課中老師講到了一位韓國少年自殺的故事。這位韓國少年及他的父母都是在日朝鮮人,之後發現少年的筆記上寫滿了日本同學給他的仇恨言論,充滿了像是討厭你、滾回韓國之類的字眼。

李珉貞 說 當她聽完這個故事後,便困惑於 “成為韓國人是怎麼一回事”,並想要去了解在日朝鮮人…

20世紀中,朝鮮被日本殖民佔領,那時有很多朝鮮人為了更好的生活選擇移居日本,但在日本生活並不容易,不但要面對歧視,還要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養活親族。數十年來,在日朝鮮人不斷被提醒自己是 “他者”,而非完全的日本人。

在這個狀態下,不同世代的在日朝鮮人形成了各自的自我認同、國族認同。

令 李珉貞 意想不到的是,2007 年因為丈夫工作的關係需要移居到日本,而她認為這段在日本的日子深深地影響了她的寫作。

首先,到了日本之後,他發現以往對 “在日朝鮮人” 的想像錯得離譜。

當李珉貞聊到被日本人歧視的議題時,大部分的在日朝鮮人都感到困惑。困惑於作者為何對這段歷史感到悲痛...

李珉貞說到:

他們不明白我為什麼那麼沮喪,這是他們的人生。

之後我發現我完全搞錯了,他們不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他們不需要憐憫。

而這完全改變了她寫故事的角度。

sources: Ben Blennerhassett on Unsplash

接著,因為作者本人不會講日文,因此在日本生活的那段時間使她體認到必須完全依賴別人是什麼感覺。

她說當時她甚至沒辦法自己去藥局拿藥,因為一般的日本藥局並沒有那麼 Englsh-Friendly,而她當時剛搬到日本,還不知道要如何去找 English-Friendly 的生活環境。

這段期間,她理解了 “人” 身在異文化中的強烈無助感,及作為一位有孩子的妻子,要如何在這種無助感中帶孩子。而也是這段在日本的生活經歷,使她更能體會第一代在日朝鮮人所面臨的生活困境。

最後,因為身在日本,讓作者有機會真正地去接觸 在日朝鮮人社群,她訪談了多位在日朝鮮人,試圖去了解在日朝鮮人複雜的國族認同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她說光在她認識的社群裡,就有國籍分別為日本、南韓的人,甚至也有人的身分認同是 “北朝鮮”,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 “北韓”。

不同世代的在日朝鮮人會有自己獨特的身分認同,但作者認為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第二-四代的在日朝鮮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到 第一代在日朝鮮人 艱辛的生活環境。

作者在書中也有講述到這個部分,像是他們必須和豬睡在一起,或是因為被差別待遇而找不到一般的工作。這些第一代在日朝鮮人的生活圖景,經過了數十年,仍深深地刻印在後代子孫的心中。

《柏青哥》為什麼值得看?在日朝鮮人是什麼?

透過閱讀《柏青哥》這本書,我們能更了解每一代在日朝鮮人各自面臨的課題,個人認為這是了解 20 世紀東亞史的另一本好書。

書中除了寫實地描述了不同世代 在日朝鮮人 的生活外,也帶出了 自我認同 與 國族認同 的議題。

1938 年在大阪的在日朝鮮人。sources: wikipedia

第一代在日朝鮮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前往日本,但到了之後卻必須面對在異鄉生活的種種艱辛。

首先,當時 朝鮮人 普遍被日本人視為下等人,所以很難找到一般人看得起的工作。

另一方面,在當時韓國中產階級的觀念中,覺得女人出去工作就代表男人沒有能力養活女人,是一件丟男人面子的事情,這種觀念也讓許多在日朝鮮人的家庭經濟雪上加霜。

到了第二代,在日朝鮮人的身分認同產生了歧異。

有些人想要變成完全的日本人,選擇忽略朝鮮文化,融入日本社會;有些人覺得只要努力賺錢、爬到高位,就能證明日本人的歧視是錯的,進而改變日本人對朝鮮人的刻板印象;有些人覺得離開日本,就能徹底擺脫這種備受歧視的環境,獲得完全的自由。

然而很多時候社會就是那麼殘酷,不管在那裡生活,只要你不同於當地人,就始終會被提醒 “自己” 與 “他人” 的不同。

直到現在,在日朝鮮人已經到了第三、第四代,但從上輩人延續下來的身分認同問題仍然持續存在。

我想作者透過在日朝鮮人的例子明確道出了身分認同的複雜性,或許因為作者本身是韓裔美籍,因此在成長過程中或許也時刻面對著自己到底是 ”韓國人” 還是 “美國人” 的內心掙扎吧。

柏青哥》閱讀心得:被殖民的台灣 與 台灣的國族認同 

別忘了,台灣和朝鮮一樣都曾經是日本的殖民地。從台灣史的角度來看,當時也有很多台灣跟朝鮮人一樣前往日本發展。

說到差別待遇,作為被殖民的一方,台灣人其實也和朝鮮人一樣。

我們不該忘記,當時在台灣的日本人只因為是 “日本人” 便享有各式各樣的特權。台灣文化被貶低至日本文化之下,被認為是次等文化。

我始終記得以前念書時看過的一部紀錄片,片中訪問了一名活過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人,他說當時只因為媽媽幫他帶的便當是 “台式便當",便被日本人訕笑。聽著那位老人流著眼淚說 “他當時甚至覺得很丟臉”, 直到被紀錄片訪問的當下,他才直接說出台灣人在當時就是次等公民。這點跟《柏青哥》中被差別待遇的 ”在日朝鮮人” 並無二致。

透過《柏青哥》的故事,除了能喚醒台灣人過往的歷史記憶外,也點出了台灣本身複雜的身分認同問題。

在現在,大部分的人可能都覺得自己是台灣人。但因為台灣經歷過太多不同政權的的統治,不同時代下有不同的移民決定移居這座小島。這讓生活在這座島上的人同時擁有不同的國族認同、自我認同。

在日朝鮮人有自己到底是日本人、南韓人還是北韓人的困惑;我們也有自己到底是台灣人、中華民國人、外省人、本省人、原住民、東南亞等國人的困惑。

因為成長經歷、生活背景的差異,每個人都有各自獨特的身分認同。而台灣,因為歷史因素,正是這種自我認同的大熔爐。

我們究竟是誰?這個 ”我們” 又包含了那些人? 

我想透過閱讀《柏青哥》這本書,不但能知道 “在日朝鮮人” 的歷史,也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更知道身分認同議題的多重複雜性。

《柏青哥》書&劇集 官方簡介

柏青哥

  • 作者:李珉貞
  • 出版社:蓋亞文化
  • 官方簡介:
    日本殖民朝鮮時期,少女順慈與日本富商墜入情網,但她懷孕後,才發現富商已有家室。這時一位年輕牧師提出了能拯救她的建議——順慈可以嫁給他,一起前往日本。

    隨著幾乎陌生的男人來到日本,順慈在這裡沒有朋友,這國家對朝鮮人也不太友善;但她仍在這個難以稱作「家」的地方生活了下來。二次戰後,她帶著兩個兒子回到城市,由於二兒子受僱於柏青哥店老闆,柏青哥進入了他們的生活……

    始於順慈的故事,轉而描寫兒子們這群移民第二代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遇到的霸凌與善意、以及第三代的自我認同……

    這部橫跨將近一百年的家族史詩,從二十世紀初的朝鮮、二戰前後的大阪,最終來到東京和橫濱,藉由順慈一家及他們身邊形形色色的人們,描繪出移民在異地生存的心路歷程。作為一段歷史見證,或感動人心的故事,《柏青哥》絕對是上乘佳作。

    作者李珉貞花了三十年思考、收集資料,最後在東京正式訪問了在日朝鮮人後,終於完成了這個讓她魂牽夢縈的故事。書名的「柏青哥」,來自日本最受歡迎的小鋼珠賭博遊戲機,同時也是在日朝鮮人能掌握權力與金錢的灰色產業,暗喻了他們的命運處境及轉變;更深深刻畫出不同世代移民的想法,他們的心路歷程轉變躍然紙上,是獻給所有異鄉人的動人詩篇。

購書連結:博客來>> 讀冊(二手書)>> KOBO電子書(目前只有英文版)>>

假如想要了解 國族主義 或 身分認同 究竟是怎麼形成的話,可以看下面這本想像的共同體,這本對研究這個議題的人就像是聖經一般的存在,但這是一本磚頭書 (專業學術書),不太好讀喔~

想像的共同體

  • 作者:班尼迪克.安德森
  • 出版社:時報
  • 官方簡介:
    《想像的共同體》自1983年問世以來,不但使學界對民族與民族主義課題的思考角度產生哥白尼式的徹底翻轉,其深刻影響也廣及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各個領域。除了被譯成三十一種語言出版之外,甚至成為一種近乎教科書的作品,遠遠超乎作者的預料。

    安德森從文化內涵的改變與印刷資本主義的興起來探討民族主義的源起,並辨析民族主義在美洲誕生,被歐洲的群眾運動挪用,被帝國政權吸納,再到亞非兩洲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反帝國主義抗爭的數百年過程。

    此次中文增訂版收錄了安德森於2006年新添的一章,概略檢視了此書所造成的影響,並探討此書在世界各地的出版與反應情況;另外更收錄了2003年作者兩篇關於臺灣處境的研討會講稿,以及譯者訪談這位學術大師的深情記敘。

購書連結:博客來>> 讀冊(二手書)>> KOBO電子書>>

《柏青哥》劇集

  • 主演:尹汝貞、金敏荷、李敏鎬
  • 官方簡介:
    改編自《紐約時報》暢銷書,這部風靡全球的長篇小說記述了一個韓國移民家庭的故事,四代人懷抱著希望與夢想離開家鄉,在異地不屈不撓地尋求生存與茁壯

收看管道Apple TV>>

參考資料:

  1. Min Jin Lee Revisits the Decades It Took To Write “Pachinko”, PBS
  2. Min Jin Lee on the Healing Power of Fiction, Time Sensitive
  3. A game of Pachinko with Min Jin Lee, ABC Radio National
boba-icon
請我喝珍奶!

延伸閱讀

boba-icon
請我喝珍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