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河內自由行參觀了火爐監獄博物館,是有關於越南近代史中沈重的部分,呈現了厚實的監獄大門、狹窄的牢房、沈重的腳銬、各式各樣的刑具、高聳的斷頭台和囚犯物品,搭配語音導覽可以知道關於展品和空間更細節的故事。
非常值得一去的博物館!
火爐監獄博物館(Hỏa Lò Prison)歷史
火爐監獄是法屬印度支那政府於1896年所建,建材是由法國運來,當時被稱為為Maison Centrale,所以囚衣上也會有MC的縮寫。
為什麼這裡又被稱為火爐Hỏa Lò呢?因為這個監獄的所在地,原本是以燒製陶器、便攜式爐子等手工藝品聞名的村落Phu Khanh,火爐也是這個村落的名稱。
當殖民政府決定在這裡建造監獄,原本的居民被迫遷移,曾有的寺廟也不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總面積達129.8平方公尺、限制人們自由的厚實建築。
這個監獄是當時印度支那最大、防備最森嚴的監獄。
現存的監獄博物館,其實只保留了一部分,其他則改建成了商辦大樓和住宅。不過其中的展示,除了照片和檔案之外,感覺都是原件,就連斷頭台的說明都是寫當初從法國運來的…有些個人物品則是這裡成為博物館後,當事人或親屬捐贈的。
監禁反法國殖民統治的政治犯
火爐監獄監禁的是政治犯,他們都因為反對殖民統治,所以被送來關押。
監獄的待遇並不好,牢房狹小,還有懲罰用的窄小昏暗地牢以及死囚房。監獄還超收囚犯,讓許多人擠在有限的牢房空間內,伙食也不好,連囚衣都曾一度只發一套,換洗後囚犯只能赤身裸體。囚犯不只一次發動絕食抗議,以改善待遇。
他們也不只一次彼此聯繫,或透過監獄勞作的紡織品和外界聯絡。獄友們的聯繫是為了傳播共產主義思想,還發起了多次逃獄行動,有一次幾個人設法裝病、裝瘋來就醫,在醫院時逃獄;有一次透過偷偷複製腳鐐的鑰匙、挖通下水道,匍匐而行來逃獄。不過不是每次的逃獄行動都會成功。
男、女分開收治,女囚若是有孩子的話,沒有家人可以照顧,小小孩只能一起入監,但是本來有限的伙食也不會增加,獄友們只能彼此照顧和協助。
監獄的環境時不時便會出現傳染病,但未必會有足夠的醫療資源。監獄內的欖仁樹是他們最好的陪伴,夏季的樹蔭可以帶來涼意,樹葉還能舒緩被酷刑後的傷口。
法國人不只從法國運來監獄建材,還帶來斷頭台。許多政治犯便是被處死,頭顱還會被展示以嚇阻民眾。博物館展示了斷頭台實物和當年陳列頭顱的照片,原來斷頭台下的竹簍便是要接砍下的頭。
各式各樣的刑具和一些證言,鐐銬、棍棒和電刑器具等,這些都對囚犯身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根據博物館的說明,就他們所蒐集的名單,1899-1954年之間計有1,666位越南愛國志士被關押在火爐監獄。1930年前為111位,他們多是參與反殖民政府活動;1930-1945年是616位,他們是越南共產黨、越南國民黨的成員,他們因為參與反殖民政府的革命或示威活動而被捕;1946-1954年則是876位,多是越南共產黨員、愛國志士、官員、軍人和游擊隊員,在戰爭中被法方逮捕或俘虜。
河內希爾頓(Hanoi Hilton):越戰時的美國戰俘
1950年代,法國人心不甘情不願的離開,但是越戰爆發,美國加入戰局。
戰爭會帶來傷亡,也會有戰俘。
河內希爾頓是美國戰俘對這裡自嘲式的稱呼,諷刺這裡的待遇和條件,不知道是不是算某種呼應法國為這裡命名的Maison Centrale,這個乍看之下不會聯想到監獄的名稱。
美國加入越戰後,以精良的武器對越南的土地和人民造成不少損傷。博物館有一個中庭展區,以文字和照片敘述了1972年年末到越戰結束、平民遭受轟炸的日常,所以當美國飛行員被擊落、俘虜,他首先遇到的可能就是因為轟炸而失去家人的憤怒村民。
博物館有一個展區是關於轟炸的影像、殘破的屋瓦,還有幾位被送往火爐監獄的幾位美國飛行員,他們的個人物品,其中包括了像是吉他、西洋棋、樸克牌等消遣娛樂用品。
他們在美越雙方換俘之前,按博物館呈現的資訊,他們擁有個人的洗漱用品、可以有撞球玩,還有植樹、越南電影欣賞之類的文化活動。後來在美越關係好轉時,有幾位前美國戰俘受邀再訪火爐監獄。
這是博物館呈現的資訊。
小結:參觀心得
我覺得這個博物館非常值得一訪,可以知道越南反殖民抗爭的故事,雖然頗沈重,也有不少家庭破碎的狀況。
這些人被捕、被處死,只是因為他們和當權者意見不同,而他們所要的不過就是獨立的越南。
另一方面,博物館的敘事呈現了官方視角,並未言明的是越戰結束後,到1990年代監獄被拆遷、部分保留轉型成為博物館期間的用途,據網上搜尋結果,那段時期也是關押反政府的異議人士,直至1985年囚犯移監至現代化的監獄。
火爐監獄博物館參觀資訊
開放時間:每日8:00-17:00
地址:Số 1, phố Hỏa Lò, Hoàn Kiếm, Hà Nội
門票(2024年12月):50,000越南盾(現場購票)
語音導覽(2024年12月):100,000越南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