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死現場:一本紀錄真實安樂死案例的記者手札 

 

前陣子剛翻完了一本名為 安樂死現場 的書,這是一位日本記者採訪瑞士、荷蘭、比利時、美國等安樂死合法化國家的紀錄。

作者宮下洋一採訪了執行安樂死的醫生、安樂死患者、安樂死患者的家人等,記錄了他們對安樂死的想法,及他們如何適應安樂死對他們人生帶來的改變。

透過 安樂死現場 這本書,讀者不但能初步了解安樂死的制度面問題、它所觸及的道德議題,也更能理解安樂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本文是一篇對 安樂死現場這本書的簡述,整理了書中對 “安樂死議題” 的反思與疑問。

*安樂死現場日文版出版於 2017 年, 因此下面的記述也是在 2017 年之前。

安樂死案例:在安樂死現場的 醫生、患者及家屬

source: unsplash

醫生:該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情協助執行安樂死?

  • 幫助患者不那麼痛苦的走好好說再見

故事一開始,作者前往瑞士採訪 Life Circle 的 普萊西科醫生。瑞士是目前唯一接受外國人安樂死的國家,主要方式為醫生先準備好致死藥物, 並由患者本人手拿投藥的開關,決定是否投藥執行安樂死。

在瑞士, 因為是患者自己執行最後階段,所以醫生是屬於協助的角色。 

在書中,普萊西科醫生之所以創辦了協助安樂死機構 Life Circle,是因為自己的生命經驗。

幾十年前,他的父親得了腦中風,右半部癱瘓。期間父親數次想要吞藥自殺,最後在家屬和本人的意願下,讓父親接受 DIGNITAS 的協助安樂死。 

這個生命經歷讓 普萊西科 心中產生了一個問題:「 人有必要為了活下去,經歷漫長的痛苦嗎?」 

而 安樂死,便是 普萊西科醫生的答案。

  • 安樂死是否讓患者過早放棄希望?

除了瑞士的普萊西科醫生外,作者也到美國採訪了史蒂文森 醫生。他與普萊西科醫生相比就是一個完全相反的例子。

他勸一位原本打算安樂死的癌末患者再治療看看,最後這位患者的癌症成功治癒。讓患者多活了幾十年的人生,順利看到自己的兒子大學畢業。

這次的經驗,讓史蒂文森醫生反思 安樂死合法化是否反而會讓原本能夠活下去的人過早放棄生命呢?

這世上有多少人其實還有活下去的希望,卻因為選擇安樂死而倉促的結束人生?

  • 執行安樂死的心理壓力

荷蘭, 安樂死的執行不同於瑞士。患者除了能夠自行注射藥物外,也能夠由醫生協助注射藥物。

威爾的家庭醫生,便是協助投射藥物的年輕女醫生。原本以為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協助病人安樂死,但當真的親自執行之後,她卻忍不住哭了。

醫生也是人。

雖說安樂死是幫助人們死亡, 但也是醫生通過注射,有意識地終結他人的生命。

患者能感受到死亡的幸福,醫生感受不到。

安樂死現場

明知道不是自己的錯,卻難逃實行安樂死後沉重的心理負擔。

假如安樂死真的合法化了,又有多少醫生能夠承受執行安樂死後帶來的罪惡感呢? 

患者:為什麼選擇安樂死?

source: unsplash

大部分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對安樂死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無法治癒的疾病", 以這樣的前提去思考人們選擇安樂死的原因,似乎也不難理解。

大多數人得知自己死期將近後, 都會有 “我想好好的走”、”想在生前好好的和家人說再見”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 安樂死賦予人們某種確定性。讓他們能夠確知自己哪一天要走,並做好心理準備。

有些人是一個人從他國隻身前往瑞士執行安樂死; 有些人臨走時有家人或愛人的陪伴; 有些人選擇開一個告別派對和親朋好友好好告別。

在書中, 作者對他們的共同點做了一些歸納。

  1. 大多對自己的人生還算滿意
  2. 大部分膝下無子
  3. 大部分都受過高等教育

雖然作者並沒有對這些狀況做深度探討, 但大概可以這麼說…. 

大部分的患者都是對人生沒有什麼遺憾和牽掛, 才選擇安樂死的。

除了大部分的案例外,作者也紀錄了一些特殊案例,帶讀者思考一些更深層的問題。

“精神病” 能否算是安樂死定義裡的絕症?

在書中的時間線,當時只有比利時認定精神病可以納入安樂死的條件,而要更理解這件事, 就必需提一下 “艾迪特” 的故事。

艾迪特是一位很努力、有才能的年輕女孩, 但每當事情遇到一點不如意,他就會把所有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每當發生了一些小錯,他總能把原因歸納為 “自己的無能”。

作為一位完美主義者, 外在評價讓他飽受難以承擔的精神痛苦, 最終他選擇住進精神病院。接著,艾迪特一次次的嘗試自殺,卻又一次次的失敗。

每一次的嘗試自殺,都在艾迪特和他家人身上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傷痕。

直到最後,艾迪特死於自殘。

艾迪特的家人傷透了心,但同時心想假如當時安樂死合法化了,那艾迪特是不是可以不那麼痛苦的離世? 作為他的家人, 是不是也不用一次次承受艾迪特嘗試自殺所帶來的衝擊? 

精神病算不算是不治之症呢? 過於痛苦地活著,能不能夠接受安樂死呢?

“未成年人” 也能安樂死嗎?

埃斯特拉是一位單親媽媽,他的女兒安德萊天生患有脊隨小腦萎縮症,確診時醫生說不確定他能不能活過 3 年。但在 埃斯特拉 和再婚對象 安東尼奧 的照護下,安德萊 順利的活過了 10 歲。

雖多賺了好幾年的光陰,該來的還是來了。2015 年,安德萊 的狀況急轉直下, 最後住進了兒童醫院。

在埃斯特拉眼裡,看著自己的女兒每天都在承受扎針、輸血、插管、拔管、餵食的痛苦,他感受到女兒有多麼害怕在醫院接受醫生和護士的治療。

住進醫院後數月,安德萊已經發不出聲音、眼神迷茫。

因此埃斯特拉決定訴諸法院,希望得到臨終鎮靜的許可。

雖然醫院不接受,但安德萊最後得到臨終鎮靜處置,得年 12 歲。

對於沒有決定能力、表達能力的幼兒來說,誰能替他們決定能否安樂死呢? 

家人:安樂死之後呢? 該如何繼續生活? 

source: unsplash

在書中,作者除了採訪即將安樂死的患者、協助執行安樂死的醫生,也採訪了安樂死患者的家人。

家人或愛人走了之後,他們如何去思考這段經歷? 又如何去面對接下來的生活呢?

家人們大多體諒了他們最親密的人的選擇。知道自己的親人最終時刻是含笑走的,讓他們在最痛苦的時候得到些許的安慰。但同時,他們對已逝親人的掛念卻仍在延續… 

不習慣沒有對方的生活,剛開始每天都以淚洗面。

但隨著時間過去,總會找到重拾生活的契機。

多年後, 我覺得他能夠以這樣的方式離開,或許是一件幸福的事。

心得感想

看完這本書後有很多感慨,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為了眼下的生活庸庸碌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已經逐漸忘記了 “死亡”。

世人對死亡避而不談,總覺得那是距離自己很遙遠的事。

然而每個人最終都會走向死亡,人活著的價值,正是因為死亡才存在。

因為會有結束的那一天,所以更珍惜活著的時刻。

因此,我們才能確知對自己來說什麼是重要的。

害怕死亡,並不能帶你逃離死亡。

既然無法逃避, 那唯有好好面對、思考並珍惜,做好心理準備,迎接最終的那一天到來。

安樂死,目前雖然仍有很多道德上的爭議。像是對於 “不治之症”的判定為何? 社會真的有決定人類死期的權利嗎? 這個制度是否會被濫用? 等議題,到目前都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解答。

但我們無法否認的是,安樂死確實讓人多了 “有尊嚴離開” 的選項。讓他們有時間好好去做尚未完成的事,最後好好的跟這個世界說再見。

這本書或許能讓讀者對 “好好的走” 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讓人們能夠先撇開安樂死的制度面,真切的去體會每一個安樂死患者與家庭正在經歷的人生。

—————————————————————————————-

本文是一篇非常精簡的整理,書中很多面向並沒有全部呈現, 推薦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人有空可以去翻翻這本書。

書訊: 

台灣繁體版:
如果可以好好說再見:以愛告別,人生最後選擇的現場紀實,2020

博客來>> TAAZE>>

中國簡體版:
安樂死現場,2021

博客來>> TAAZE>>

延伸閱讀

【荒野之狼心得】為何在人群中仍感到孤獨? 赫曼·赫塞的顛峰之作

【毛姆作品讀後感】人生該追尋什麼?什麼叫有意義的人生?

我的確診日記

 

boba-icon
請我喝珍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