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這夜色茫茫:李香蘭的聲音與形象

作者:三三

大眼睛、高鼻梁、瓜子臉,很難想像這是一副亞裔人的樣貌,李香蘭兼具了這代表美麗的一切。然而,比起李香蘭的美貌,留在現代人記憶中更多是她悠揚的歌聲和那個只在發黃照片出現過的傳奇年代。

「杜寒星前日來訪本社時為本刊所留之紀念簽名」,《盛京時報》 ,1938年 7月 31日,版0004。

民國時代曾有衆多娛樂明星活躍影壇,但大都像銀河星星,稍瞬即逝,能留下名字更屈指可數:阮玲玉、藍蘋(江青)、姚莉……等,李香蘭(山口淑子,1920-2014)是其中一個直到現代依然被歷史記憶的明星。

在張學友演唱的「李香蘭」中,李香蘭不是一個具體的人,沒有提及李香蘭是誰、她有什麽經歷,可以説沒有任何具體故事内容,唯一的内容只有情緒。這種情緒代表了戰爭時代下,浪漫和殘酷交織的思緒,「夜放縱,告知我難尋你芳蹤,回頭也是夢,仍似被動,逃避凝望你,卻深印腦中……」。因爲現代的「李香蘭」呼應的已不止是李香蘭本人,更是她的時代和歌聲,特別是李香蘭在1940年代的名作:夜來香。

「我愛這夜色茫茫,也愛這夜鶯歌唱,更愛那花一般的夢」,李香蘭代表了戰爭下的浪漫象徵,是後人對二戰時期聲色犬馬生活的投射。李香蘭作爲戰爭下明星,宛如從銀幕走到現實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

「李香蘭表情驚人!」,《大眾影訊》 1943 年, 第3卷第38期( 1943 年),頁876。

在周星馳電影《國產凌凌漆》(1994)中詮釋了李香蘭的身份複雜性。電影女主角李香琴被設定爲李香蘭的女兒,自小被訓練為殺手,壞蛋曾對女主角說:「記住,你媽是漢奸,你爸是走狗,你爺是賣國賊,那你就是漢奸走狗賣國賊。」

李香蘭既是一時代的浪漫象徵,也是民族主義分子口中的漢奸、走狗、賣國賊。自1932年,滿洲國成立後,日本衆議院推動「映画國策」,統一藝術和宣傳功能,到1941年,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年僅21歲的李香蘭受株式会社満洲映画協会(満映)栽培,成爲日滿親善和五族協和的樣板。

「戰爭之街」,《婦女雜誌》(北京),4卷4期( 1943 年)。

在《戰爭之街》中,李香蘭飾演一受戰爭之苦的戀人,帶有追求和平——消弭敵人抵抗意志的寓意。李香蘭之所以被稱爲「漢奸」——通敵或叛國的中國人,正由於當時政治宣傳需要一個受日本信任的中國女子,因此李香蘭便以中國明星,而非山口淑子的身份出現在滿映的電影。

李香蘭、王引,《 萬象》,2卷7期(1943 年)。

作爲中日友好的象徵,李香蘭經常飾演不抵觸日本管制,具有中國民族主義色彩的角色,如在鴉片戰爭期間,推廣禁烟的民間女性,此種角色將日本人和中國人拉在同一陣營,共同對抗西方帝國主義:

《三六九畫報》, 1942年,頁26。

撇開中華民族宏大敘事和普通百姓日常生活間的衝突,李香蘭的魅力,在於為亂世添上色彩,戰爭不止有殘忍,也有娛樂。然而,在戰爭的大環境下追求哪怕一絲絲的樂趣,都會被是爲一種罪惡。

「滑冰時候的李香蘭姿勢」,《盛京時報》,1942年12月24日,版3。

李香蘭的成功在於其雙重身份,儘管她以中國人身份在中國觀衆面前出現,但在日本人眼中的李香蘭,她卻是介紹日本文化的純正日本人:

近籐日出,「介紹日本漫畫:李香蘭」,《北京漫画》,第3期(1940年),頁15。

在日本人眼中是日本人,在中國人眼中是中國人,使影迷也不禁好奇她究竟是哪裏人,問:李香蘭究竟是日本人,是滿洲人?似乎中國影迷已經隱隱覺得能受日本政府吹捧的,不可能是中國人。

「影星與影迷」,《電影畫報》,第7卷第3期(1943年),頁58。

在中國民族主義潮流下,李香蘭在戰後日本影壇反響不佳,也被解讀為「日本的和服不及中國的服裝漂亮」,「日語不及京片兒來得婉轉」。

裕蓀 ,「李香蘭在日本:囘返故土後,不及在我國時那樣吃香了!」,《影剧天地》, 第1卷第3期 (1948年),頁7。

「李香蘭」的多重性映射了太平洋戰爭下,民間社會的多種面向。日本人、滿州人、中國人、明星、漢奸等多重身份重疊到一人身上,為其添上了傳奇色彩。時至今日,李香蘭仍偶爾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用以象徵那個已經逝去的年代。

參考資料:陳景峯,〈「日滿親善」策略下李香蘭的崛起〉,《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 ,49期(2012),頁50。

推薦書目:《亂世麗人李香蘭:一代名伶李香蘭的戰爭、電影與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