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年前,1947年的2月27日,因臺灣省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查緝私菸時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死傷,引起次日,28日的陳情抗議傷亡,被稱爲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作爲台灣人重要的歷史記憶,也引起了民間和學界廣泛的研究興趣,本文將簡單評論「二二八」和國民黨原罪的問題。
若將「二二八」作爲政治議題看待,藍綠基本承認二二八是一場(不幸/屠殺)事件,主要分歧在於國民黨是否認識錯誤,或國民黨在經歷二二八事件後,直到75年後的今天,究竟有沒有執政合法性。
總統府前副秘書長張祖詒《總統與我:政壇奇緣實錄》中提出了一種相對溫和但恐怕不被藍營核心接受的論點:儘管發生了二二八事件,但蔣中正和蔣經國依然堅持保護台灣民衆的決心。這種溫和的看法和藍營主流意見恐怕有所落差,如國民黨青年部前副主任詹為元指出,二二八確實是蔣中正的錯誤,但這不是國民黨的錯誤,至於視爲國民黨「原罪」,也是民進黨政治操作的結果。
這是否代表國民黨就不用負責任?似乎不是。部分國民黨青年所主張「蔣中正當時要求絕對不可以濫加報復、維持秩序,想避免衝突擴大,這些文件檔案至今都在,但後來台灣行政長官陳儀有一些自己的判斷,申請加派軍隊等,事情更逐漸複雜化」,其本質和中國流行的辯解邏輯「上意是好的,但下層走歪了」是一樣的。
如不久前西安市發生的孕婦流產悲劇及去年的鄭州水災,都可以用習近平的意思是好的,但地方做壞了辯解。此種辯解更接近於為悲劇找托詞,而非反思過去,這套話語對二二八的死難者親屬,或經歷類似事件的人來説,有如二次傷害一般,卻無助於處理原罪問題。
然而,對於國民黨對於二二八的理解往往選擇陰謀論的解釋,不止淡化自身責任,也把二二八的不利批評視爲綠營的政治操作或消費。雖然「政治操作」在某種程度上是合理解釋,但由於其空泛的指涉,幾乎同樣適用在所有政治議題上——不論核食還是COVID-19,都可以用政治操作解釋,因此並沒有改變現狀,推動國民黨進步的意義。。
國民黨要擺脫二二八原罪的最好辦法也許是學習英美的悠久政黨:「放下歷史包袱」。假如國民黨能將前任領導「他者化」,視之為可以攻擊和批評的對象,而非擁護捍衛的「核心價值」之一,用黨内批判近數任國民黨主席的態度批判蔣中正、蔣經國,不止能有效壓制民進黨的「政治操作」,獲取更大的政治自由度,也能給民衆一個勇於改革的新印象。